正文 完善我國地方政府績效評估的現實思考(1 / 2)

完善我國地方政府績效評估的現實思考

社會視野

作者:王桂吟

摘要:近些年,我國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門開始了嚐試進行政府績效評估的實踐活動,並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於當前我國地方政府績效評估尚處於起步階段,經驗不足,其存在著一係列問題。本文希望通過分析當前我國地方政府績效評估中存在的問題,以思考出一條適合我國地方政府具體情況的地方政府績效評估的完善路徑。

關鍵詞:地方政府;政府績效評估;現實思考

一、我國地方政府績效評估存在的問題

隨著我國政府管理體製改革的不斷深化,績效理念及績效管理方法在我國各級政府部門也越來越受到重視。我國學者王偉同認為,中國的民生改善問題是體製改革的問題,而非簡單的政策導向問題①。政府績效評估亦是如此。我國政府績效評估存在的問題有:

(一)評估缺乏科學的價值觀。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國經濟創造了令世界矚目的奇跡,然而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GDP、財政收入、招商引資、項目投資等經濟方麵的指標在我國地方政府的績效考核中仍然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在地方政府對自身績效做出評估的同時過多的看重GDP、經濟增長,而忽視了環境和生態保護,導致資源能源浪費嚴重,且出現了先發展後治理的錯誤發展觀,耕地麵積的大幅減少,能源資源供需矛盾加劇,貧富差距拉大等等,都突出體現了一些地方政府在評估績效中缺乏必要的科學的價值觀。

(二)評估缺乏健全的法律規範。我國政府績效管理的相關法律製度建設相當不健全,許多部門的績效管理都是處於放任自流的狀態。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當前,我國在政府績效評估方麵的法律是非常缺乏的,在立法實踐上也幾乎是空白。這很容易引發三類問題:首先是建立起來科學的地方政府績效評估體係由於沒有相關法律作為評估的依據,其合法性也容易受到質疑。其次是缺乏統一規劃和指導,各部門的評估內容和側重點差別很大,評估方法不一致或者單一,評估程序和評估的內容也存在很大的主觀隨意性,這樣就會導致評估的結果可能違背客觀公正性。

(三)評估缺乏多元的主體。目前,在地方政府的績效評估中存在評估的主體比較單一的問題。這表現為以下兩點:一是政府的績效評估多是上級機關對下級機關的監督,缺乏社會公眾和第三部門對政府績效的評估;二是當前我國政府績效評估一直局限在內部考核,一般采取自我評估和上級評估相結合的方式。這些評估方式絕大多數是政府評議政府。政府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缺乏政府服務對象的參與、監督和評價,出現了考評主體的錯位,考評結果缺乏可信度和說服力②。這就必然會導致個別地方政府領導人壟斷評估權力;上級組織控製評估權力,其它組織和人員無權參與評估;社會成員缺少了參與評估的機會,社會輿論評估流於形式。

(四)評估缺乏科學的指標體係。地方政府績效評估指標體係是保證地方政府績效評估的科學性、有效性的基本前提,但目前的指標體係在某些方麵還是缺乏一定的科學性和有效性的。第一,考評指標過於寬泛。政府職能規定了政府應該做什麼和應該發揮的功能,政府行為必須有助於實現其職能,而不能超越其職能範圍。第二,缺乏對政府活動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相關關係的評價指標。傾向於把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切成果都歸於政府績效。第三,對行政成本關注不夠。第四,過於關注存量指標,而忽視增量指標。在學者們所設計的地方政府績效評估指標體係中,大多關注於對政府績效現狀的測評,而忽視對績效改進程度的測評。

二、我國地方政府績效評估體係的完善路徑

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社會逐步發展,我們在改革的進程中看到了可喜的成績,然而也不可忽視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這就迫切要求我們必須探索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地方政府績效評估的道路。

(一)建立以科學發展觀為核心的價值取向,樹立正確的政績觀。環境汙染嚴重、能源和資源利用效率低下、能源和資源供需矛盾加劇、耕地麵積大幅減少和貧富差距拉大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在過去發展經濟的同時付出的沉重的代價。這都是由於缺乏科學的價值取向所導致。20世紀60年代以來發生的一係列震驚世界的環境汙染實踐以及氣候一邊、臭氧層破壞等全球性重大環境問題的出現,使得人類開始重新審視和反思傳統的發展模式,探索一條既能發展經濟,同時又能保護環境和改善生態的新路徑。科學發展觀也就應運而生。科學發展觀引導著正確政績觀,正確政績觀體現和實踐著科學發展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