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艦少愁敵增、艦多想敵蹤(3 / 3)

當集體力量彙集到一定程度就會形成一種“勢”,用學術的話說就叫做“曆時的車輪”,琉求現在的形勢就是這樣一種情況;軍隊是永遠的鷹派,而海軍就是鷹派之中的鷹派;裝備的充足、訓練的完善、背後力量的鼓動,彙聚成一股排山蹈海的力量,於是海軍就成天叫囂著戰爭,把周邊的所有的勢力都當做假想敵進行戰爭模擬,隻有幾萬人、彈丸之地的小琉球也劃進了計劃之中。琉求這幾年的穩定、發展、工業化、以及對呂宋的殖民掠奪使民眾都或多或少的意識到了工業化和擴展掠奪的重要性,幾乎人人都期望著有更多的財物、更多的實力;而這種意誌的彙集集中、就是期望軍隊能夠帶來更多的土地、更多的人口、以及更多的財物;各司各部、各行各業、都在激烈的討論著打哪裏,搶哪裏合適;傅寧是無法拒絕眾人的熱切期望,在最終決定沒有定下來之前,轉移一下軍隊的注意力就成了當前最好的選擇,於是暫定的策略就是讓海軍去練兵,清剿海盜、占領小琉球建立一個前進基地,這樣就贏得了三五個月的緩衝時間、一邊有時間思考製定最終的戰略規劃。

大英朝廷是個龐然大物,打碎他容易收拾起來難,所以想來想去暫時都不宜刺激他。周邊的勢力還有日本、朝鮮、渤海國、後黎朝、以及占城;小琉球可疑忽略,後黎朝、朝鮮、渤海國、都於大英朝的局勢密切相關,所以沒有合適的時機的話暫時也不宜占領;至於占城,正處於滅國的邊緣,那個地方現在沒有琉求需要的東西;而大城、東籲、蘇祿都有些遠,印尼還是沒有國家的蠻荒;用完排除的方法就剩下一個地方,那就是日本;但是現在的日本人口太多,清剿起來太麻煩,以琉求七萬的兵力來算、沒有兩三年的時間根本清理不完那些龐大的土著人口。

思來想去,周邊局勢不變的情況下,日本就成了目前唯一適合出兵的方向;海軍的野望總不能長期轉移或壓製,那樣的話傅寧也會失去軍人們的效忠,所以出兵日本就成了必然。

張琪所彙報的占領小琉球的過程讓傅寧很是差異;傅寧給海軍的命令是占領、融合,因為傅寧沒有清理琉求土民的計劃,而是想把小琉求的民眾融合到琉求的漢民中來,因為傅寧的記憶中小琉球是個和明時的閩地文化極為相似的地方,語言和文化都極為相似的地方,具備融合進來的條件。傅寧知道民族融合一般是比較艱難的過程,費事費力、而且往往還不是一代人的事情,因此傅寧都做好了失敗的心理準備;但是張琪的彙報竟然讓傅寧大開眼界,那不是占領而是接收,不是融合而是團聚;軍隊一槍未發,而且還受到了熱情接待;當張琪宣布了傅寧的命令“凡小琉球屬民:免除農業稅、免費教育,享有琉求漢民同等的一切權利和責任;如:在琉求所轄領地內商貿、開礦、自由通行、做官、參軍、等等”,小琉球人就更熱情了。

原來傅寧所設想中的花費三到五個月的時間理順小琉球的計劃已經失去了意義,因為沒有所謂的“融合問題”的幹擾,海軍留下部分人員建立海軍前進基地後剩餘的人開始按照傅寧的新命令開始向長崎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