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魚羹賽蟹粉
食尚
作者:孔明珠
江南的桃花盛開之時,天美,人心情也是美的。在烏鎮西柵的青石板路上走累了,就想著找一家民宿,能挨那原木方桌坐下,先沏一壺菊花茶,再點幾道農家菜,店家最好是沿街,讓我們看著往來遊人,喝喝烏酒,不亦樂乎。
想著想著,就來到靠近風水寶地“靈水居”旁的民宿,門前編號是2丙C幢。嘿,他家剛巧符合我剛才所想,毅然跨進門,喊道:“有人嗎?”應聲而出的大姐叫胡惠琴,身板結實,人高馬大,一開口就笑,招呼我們坐下喝茶吃零食。
抬頭看見“2012年好房東”的木牌懸掛在門口,據我所知這個評比,每年那麼多房東比拚,他家一定是客房衛生、菜肴、服務態度綜合分高才會得到這個獎。放心了,詢問他們家的當家菜是什麼?答曰:“一魚三吃!”
要說一魚三吃也不算稀奇,拿鰱魚來講,孔娘子我就會用魚頭燒粉皮湯,中段做熏魚,尾巴做紅燒劃水。那麼他家當家人吳曉偉親手做好端出來的一魚三吃分別是什麼呢?讓我們看看:濃湯魚頭豆腐,水煮魚片,賽蟹粉!好亮眼的三道菜,尤其是最後一道看似澄黃色糊狀的賽蟹粉,那真是意料之外,也不在情理之中,至少我無論如何沒有過這樣的構思,趕快略過前兩道相對普通的魚菜,直接學“賽蟹粉”。
魚羹賽蟹粉
賽蟹粉,顧名思義,其中是沒有蟹肉的,就像用雞蛋做的賽蟹粉,連一丁點兒蟹末都不會有。吳家的賽蟹粉是用鰱魚,就是我們上海人俗稱的“胖頭魚”的魚肚肉做的。用水將魚肚肉煮熟,去骨頭,攪碎;豬肥肉剁成碎末,在水中煮成散開;魚末與肥肉末中加一隻鴨蛋黃攪勻,倒入剛才的魚湯;放生薑末、細鹽,一點點雞精煮開,攪和攪和,放白醋,最後勾芡,起鍋。
這碗魚羹顏色不怎麼好看,灰白中帶有一些黃色,但是舀一口到嘴裏,細膩適口,鮮美的魚肉味中帶點酸,與薑末一起嚼出螃蟹肉的味道來,真個賽似蟹粉勝似蟹粉。吳曉偉告訴我,這個魚羹做起來比較麻煩,以前烏鎮鄉下是過春節和結婚、喪葬等紅白喜事的時候做這個菜,把它當作小吃,沒有魚骨頭,營養又好,老人小孩都十分喜歡。
那麼,這樣的傳統菜技藝是如何傳承下來的?吳曉偉說,這要歸功於自己當過廚師的經曆。2007年,他的朋友在當地開了一家叫“臨水人家”的飯店,他去幫忙,從配菜開始做起,學會掌勺,在那裏幹了四年,當然做菜的技藝也熟能生巧。後來,家裏做菜的事情也歸他管,一年四季,樂此不疲。過去爺爺奶奶一輩的家鄉菜,琢磨琢磨就能模仿出來。由於魚羹做起來準備工作比較麻煩,所以在西柵民宿也沒有上得自家的菜單,如果客人想要品嚐,我想,提前跟他們家預約,也許能一飽口福呢!
吃過烏鎮魚羹賽蟹粉後,我生了個心,便在微博上看見有位名大廚貼出真正的蟹羹,說是仿製清代文人袁枚的名著,食界“紅寶書”《隨園食單》裏寫到的“蟹羹”。寶書抄錄如下:“蟹羹,剝蟹為羹,即用原湯煨之,不加雞汁,獨用為妙。”原文隻寥寥幾筆,後人發揮細解道:“蟹鮮而肥,甘而醇,白如玉,黃似金,自古品蟹為一大美事。將蟹刷洗幹淨,放入鍋中加清水,略加些鹽、薑,煮熟後拆出蟹粉,用煮蟹原湯燴成羹,隻加些鹽、薑調味,味道鮮美至極,蟹羹吃的就是原汁原味。”講解非常仔細,懂美食善烹調的一般都懂了,看不懂的就不懂吧,有吃福就行。名大廚新浪ID為@京城豆腐白 ,他複製300年前的一碗羹,說出了原創者或者說記錄者的名字,我當然更不敢掠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