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認識血脂

樂活

作者:袁秉

那一年,我到廣州參加《家庭》雜誌社的一次筆會,與會者多是國內各家報紙的記者和職業作家,年紀大多較輕,我是唯一叨陪末座的醫生。

不少人向我谘詢一些醫學內容,最有意思的是“血脂”問題。中老年人很關心自己的血脂高低,不料年輕人也如此。據調查,我國城市居民死亡的前三種疾病是癌症、心髒病和中風,慢性阻塞性肺病排在第四位。我說了一句玩笑話:諸君若幹年後願與哪一種病戰鬥。

我曾看到過塞在信箱裏的保健品宣傳廣告,寫的是“……用天然純中藥製成,有益肝、補腎、降血脂、清除體內垃圾的作用……”把血脂與“體內垃圾”並列,這簡直是胡說八道,這類廣告本身就屬於垃圾宣傳品。

膽固醇與冠心病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冠心病的患病人數也不斷增加,於是,許多科普刊物甚至提出“預防冠心病要從兒童的餐桌開始。”其實,冠心病的發病因素很多,包括高血壓、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煙、肥胖、A型性格、遺傳、缺少運動……怎麼都怪血脂呢?

西方學者對血脂的研究走在我們前麵,他們專門作了大規模的調查,發現膽固醇高確實與冠心病、缺血性中風有關,可是膽固醇低也不是好事,膽固醇低於4毫摩爾者竟是“危險人群”,這類人群患結腸癌、肝癌、肺癌、胰腺癌者比常人高3~4倍,患出血性中風、慢性阻塞性肺病者比常人高4倍。膽固醇是人體的功臣,維持生理功能的腎上腺皮質激素主要為膽固醇所合成;膽固醇是性激素和維生素D的重要原料;人體的白細胞有一種特殊的吞噬功能,可以清除壞的、衰老的細胞,而膽固醇是維持這種吞噬功能不可缺少的物質。長期以來,有些刊物對膽固醇的“害處”說得過頭了,致使人們對膽固醇有了恐懼感。

現在大醫院分科很細,心血管專科醫師和糖尿病專科醫師為心血管講話,顯得“人多勢眾”;神經專科醫師知道血脂高易發生腦梗塞,血脂低易發生腦溢血,幹脆不表態;腫瘤科醫師因為反正癌腫已發生,於是隻管開刀、放療、化療,不再談血脂了……這樣一來,國內刊物對膽固醇的評估幾乎成了一麵倒,而國外的刊物則有許多“不同的聲音”。

不少人因害怕膽固醇而不敢吃豬肉,其實,隻要同時吃些豆製品,大豆中所富含的卵磷脂就能起到不使膽固醇沉積在動脈內壁的作用;蛋黃中膽固醇含量是肥豬肉的17倍,可是蛋黃中同時富含卵磷脂,所以每天吃一隻蛋有利無害。

美國一位很有名的營養學家漢伯特強調冠心病的遺傳因素,如果家族的遺傳因子異常,則後代可引起血清中載脂蛋白等物質異常,故血清中膽固醇低的人或“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很高的人也會得冠心病。他發現有些美國人不論吃多少高膽固醇食物,僅吸收其中的10%,有的人則吃多吃少均吸收90%,這個有趣的奧秘就是遺傳因素在起作用。

脂肪並不可怕

國外不少醫學家甚至不讚成普查膽固醇,其觀點是:人體的膽固醇大多由肝髒合成,隻有較少一部分來自食物;攝入飽和脂肪酸確實可提高血清膽固醇,但不明顯;健康人無論吃什麼飲食,血清膽固醇均保持穩定,膽固醇吃得少,肝髒就製造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