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朝文武,緊隨參奏,竟陸續出列了三分之一之多,都上本參奏杜成武,其惶惶浩蕩,如驚濤駭浪之勢,令人感之,心神俱震。
在這三分之一大臣的口中,杜成武成了引得天怒人怨的十惡不赦之徒,非五馬分屍、千刀萬剮不足以平民憤,不足以安世情。
群臣參奏,有這個規模,且參奏的是同一人,自武欣兒登基,眾臣入奉天殿早朝以來,甚為少見。
這般大動靜,讓殿中剩下的三分之二大臣紛紛側目,有麵露詫異之色者,有眯眼冷笑者,有置身事外、作壁上觀者。
這種聲勢浩大的行動,一看就是有組織的,當官之人,尤其做到這等高官,明哲保身,不隨意參合政爭的道理,還是懂的。
像這種驅使了滿朝三分之一五品以上高官的大行動,絕對是有組織、有預謀的,背後站著什麼樣的大人物,想想都讓人心驚。
不管是否知道其中一二內情,單看這行動的規模,即使心中尚存些許正義,想為杜成武辯解者,也不願或不敢插手了。
於是,奉天殿中,呈現出了一種詭異狀況,三分之一的大臣群情激憤,似打了高濃度的雞血,仿佛前麵有一個艱難的關,等待他們去攻克,調動了他們的情緒和鬥誌。
與激憤到頭頂近乎冒火的一眾大臣不同,殿中餘下的更多大臣,呈現出了一種詭異的寂靜,或許臉上的表情不同,心中所想不同,卻自然而然的兩極分化,對比明顯。
這驟然發生的變故,讓許多人措手不及,武欣兒當時也一愣,緊接著皺了皺眉,向身旁的大總管杜雨輕聲問了幾句什麼。
“諸位愛卿且肅靜,你們上奏之事,朕已經了解了,不過,這乃朕的家務事,與爾等關係不大,你們就不必操心了。”
微微皺起的眉頭舒展而開,武欣兒麵無表情,似不以為然一般,以不在意的風輕雲淡的聲音說道。
“皇上,此言差矣。”
姚禦史再次出列,抗聲道:“所謂皇帝無家事,家事即是國事,更何況這一次的事,性質極為惡劣,瑞親王竟敢在皇城中斬下恭王一臂,這事情的影響太惡劣了。”
武欣兒的話,算給這個事情定性了,如果聰明乖巧的臣子,當就此作罷,不會繼續再追究下去。
當了十年皇帝,武欣兒的權威日盛,一言一語,不說墜地千斤,也少有臣子敢正麵對抗了,卻不想,今天,有太多的意外。
禦史中丞謝偉方詫異的看向姚俊非,眼中露出一抹不信的神采,不敢相信自己屬下的禦史,會抓住這事不放,參合進皇家的紛爭。
真正有政治智慧的守正官員,一般不會願意攪合進皇家的事務裏,尤其是龍爭、奪嫡之爭一類的。
一朝禦史,是為言官,職責是向皇帝進言,言朝廷之利弊,百姓之疾苦,當以國家大事為重,拎得清孰輕孰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