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在教訓中把握成功的命脈(1 / 3)

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出自:中庸)

君子立身處世就像射箭一樣,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隻怪自己箭術不行。

對於“失敗”這個詞,每個人都不會陌生,從小到大誰都會遭遇過幾次失敗,但是對於“教訓”這個詞,就不見得人人都熟悉了,因為許多人都無法正確地看待失敗,隻把它們當成自己畢生的恥辱,卻從來不曾仔細思考過教訓和成功之間的關係。

教訓是用理性的目光和頭腦去看待和分析挫折與失敗的原因,從而使人們得知在這次失敗中自己最不該做的是什麼。成功的經驗大多相似,失敗的原因卻千差萬別,從失敗的教訓中學到的東西,往往要比從成功的經驗中學到得多。所以聰明人通常都善於從教訓中衍生經驗,避免同樣的失誤,從而獲得成功。比如有些企業在推出新產品之後,總要派出工程師和營銷人員到顧客家裏去了解這些新產品的缺點,然後在研發下一批產品時揚長避短,以此來增加顧客的滿意度和企業的競爭力。

做成一件事有收獲,做不成一件事同樣有收獲,甚至後者比前者的收獲還要大,對你登上成功的巔峰更有幫助,這就是“失敗乃成功之母”的由來,並已經被許多人反複證明並宣傳過了。

戰國時,楚國的楚襄王即位後,寵信奸臣,不思朝政,致使政治腐敗,國家一天天衰亡下去。大臣莊辛看到這種情況,非常著急,勸楚襄王親賢臣、遠小人,不要成天隻想著吃喝玩樂而置國家大事於不顧,這樣長此以往,楚國就要亡國了。楚襄王聽了大怒,罵道:“你老糊塗了吧,竟敢這樣詛咒楚國。”

莊辛見楚襄王對忠言一句也聽不進去,就對楚襄王說;“既然大王聽不進我的話,對我又如此厭惡,那麼請允許我到趙國去居住一段時間。”楚襄王應允了。結果莊辛到趙國才住了5個月,秦國就趁楚國朝政不興、民心盡失的時候派兵攻打楚國,攻陷了楚國的都城郢城。楚襄王惶惶如喪家之犬,逃到城陽。這時他才想到莊辛曾經給他的忠告,頓時又悔又恨,急忙派人把莊辛從趙國請了回來。楚襄王滿臉羞愧地說:“過去因為我沒聽你的話,所以才會弄到這種地步,現在,你看還有辦法挽救嗎?”莊辛看到楚襄王確實有悔過之心,便給他講了一個故事:

從前,有人養了一圈羊。一天早晨,他發現少了一隻羊,仔細一查,原來羊圈破了個窟窿,夜間狼鑽進來,把羊叼走了一隻。鄰居勸他說:“趕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那個人不肯接受勸告,回答說:“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幹什麼?”第二天早上,他發現羊又少了一隻。原來,狼又從窟窿中鑽進來,叼走了一隻羊。他很後悔自己沒有聽從鄰居的勸告,便趕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從此,狼再也不能鑽進羊圈叼羊了。

楚襄王聽了頻頻點頭,莊辛一看他聽懂了故事中的含義,於是安慰他說:“楚國都城雖被攻陷,但隻要從過去的失敗中吸取教訓,避免以後再犯同樣的錯誤,國家還是可以繼續興盛起來的。”楚襄王聽了,便遵照莊辛的話去做,果真渡過了危機,振興了楚國。

有一戶人家蓋好了新房子,於是在家裏擺下宴席,請街坊四鄰都來喝酒慶祝,大家紛紛前來道賀,齊誇新房子修得氣派,但是有一位客人卻對主人說:“你家的廚房安排得不太合理,燒火的土灶煙囪砌得太直了,土灶旁邊又堆著大垛柴草,稍微迸出點火星就會引起大火的。你應該把煙囪改砌得彎曲一些,柴草也要搬遠一些。”主人聽了,有些不高興,心想這個人肯定是嫉妒我家蓋了新房子,所以才挑三揀四地瞎挑毛病。於是隻笑了笑並沒把客人的話放在心上,不久也就把這事忘到腦後去了。

後來,新房子果然因為火星點燃了柴草而失了火,左鄰右舍立即趕來,有的澆水,有的撒土,有的幫忙搬東西,大家一起奮力撲救,大火終於被撲滅了,除了將廚房裏的東西燒了一小半之外,總算沒釀成大禍。為了酬謝大家的全力救助,主人又置辦了一桌酒席,對大家表示感謝。酒席上,主人熱情地請為救火而被燒傷的人坐在上席,其餘的人也按功勞大小依次入座,唯獨沒有請那個建議改修煙囪、搬走柴草的鄰居。

於是有人提醒主人說:“記得當初新房子剛蓋好時,有位客人曾經勸您改建煙囪、搬走柴草,要是當初您聽了他的勸告,就不會造成今天的損失,也用不著花錢辦酒席來酬謝大家了。現在,您論功請客,怎麼可以忘了那位事先提醒、勸告您的客人呢?難道事先提示您防火的人沒有功,隻有參加救火的人才算有功嗎?”主人聽了恍然大悟,趕忙把那位客人請來,不但說了許多感激的話,還請他坐了上席,大家也都拍手稱好。後來主人在重建廚房時,真的按照那位客人的建議做了,把煙囪砌成彎曲的,柴草也放到廚房外的院子裏去了。

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人喜歡談經驗,而不樂意講教訓。因為談起經驗來無限風光,而說到教訓時總感到臉上無光。其實,教訓大可不必諱言,它與經驗同等重要,應該引起所有人的重視。

有位船長有著一流的駕船技術,他曾經駕駛著一艘簡陋的帆船在台風肆虐的大海中漂泊了半個月最終死裏逃生。後來,他有了一艘機動輪船,他又多次駕駛著它行程幾千海裏到達了海洋的最深處,因此在當地博得了“船王”的美稱。

船王早年喪妻,隻有一個兒子在他身邊,他希望這個唯一的繼承人能夠學會並掌握他所有的駕船技術和經驗,他的兒子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長大後對駕駛機動輪船的知識已經十分豐富。於是,船王放心地讓兒子一個人出海了。但他的兒子卻再也沒有回來,連同那條船王最心愛的機動輪船一起被台風卷入了海底。

船王悲痛欲絕,傷心之餘又不免有些想不通:我的駕船技術這麼好,我的兒子怎麼會這麼差勁?我從他懂事起就教他如何駕船,從最基本的教起,告訴他如何對付海中的暗流,如何識別台風的前兆,如何采取應急措施……凡是我多年積累下來的經驗,我都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了,他也學得十分用心。

可是,為什麼第一次單獨出海就出事了,並且是死在一個很淺的海域裏?

鄰居們見船王遇上了“白發人送黑發人”的人生慘事,都紛紛跑來安慰他。

可是,村裏最年長的一位老人卻問他:“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的嗎?”船王含著眼淚說:“當然了!為了讓他全麵地掌握技術,我一直是很仔細地在教他,並且把我所有的經驗都傳授給了他!所以我真不明白,他怎麼會出事……”說到這裏,船王難過地哽咽起來。

老人搖搖頭說:“這樣說來,你也有過錯啊。

你隻傳授給他技術和經驗,卻沒有把自己曾經有過的教訓傳授告訴他。

沒有教訓作為根基的知識,隻能是紙上談兵。”船王陷入了沉思。

老人說的沒錯,每一個人在走向社會的時候,除了需要知識和經驗,還需要更多的教訓,這教訓可以來自自身的經曆,也可以來自別人的體驗。

收獲從來都不是憑空而來的,要想不被同一塊石頭在同一個地方絆倒兩次,每個人都需要總結教訓並且牢記在心裏。

在一座小城市裏的某家大公司登出了一則招聘廣告,由於提供的待遇非常優厚,所以立刻招來了許多應聘者,其中有許多人都條件出眾,不但學曆高、證書多,並且工作經驗也非常豐富。

經過初試、複試、筆試等幾輪考試,應聘者隻剩下11個人,他們都是此次前來應聘的人當中比較優秀的,而公司最終將留用6個。

於是在最後一輪的麵試中,“總裁將親自主持麵試”這個消息立刻使應聘者的心情更加緊張,他們知道即將到來的場麵會是十分殘酷的。

奇怪的是,本應該出現11個應聘者的麵試考場卻出現了12個考生。總裁問:“為什麼多了一個人?”坐在最後一排的一個男子站起身來:“先生,我第一輪就被淘汰了,但我想參加一下麵試。”

在場的人都笑了,包括站在門口閑看的那個負責端茶送水的老人。

總裁饒有興趣地問:“你既然第一關就被淘汰了,說明你的各項條件都不符合招聘要求,那麼你來參加麵試還有什麼意義呢?”男子坦然地回答:“雖然我的硬件條件不達標,但是我卻掌握了很多財富,因此,聘用了我就等於擁有了財富。”

大家都吃驚地看著他,為了給招聘方留下個好印象而不敢笑出聲來,心裏卻都在揣摩這個人是不是剛從精神病院逃出來的。

總裁也同樣吃驚,於是問道:“你的財富指的是什麼?”男子說:“我雖然隻有本科學曆、中級職稱,但卻有11年的工作經驗,還曾經在18家公司工作過……”聽到這裏,總裁打斷了他:“你的學曆、職稱都不算高,11年的工作經驗倒是一個有利的條件,但先後跳槽18家公司,我並不讚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