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四 舊都雍城(1 / 2)

從郿縣縣城往西行,大約一日的路程,便可抵達贏秦部族在隴西的發源地——雍城。早在春秋戰國之時,雍城便是秦國舊都,同樣也被作為曆代秦國儲君加冠的神聖之地。

早在華夏遠古時期,雍便赫赫有名。自大禹以降,天下被劃分為九州,雍州便是其中之一。按照古語“河之西為雍”的說法,涵蓋陝西、甘肅、巴蜀與青海一部分的幾乎整個華夏西部,都歸屬雍州管轄。而因了華夏地形的特殊,西北戎狄洶洶入侵我華夏的最主要甚或可說是唯一通道,便是這雍州。所以,作為雍州治所的古雍城,實際上也是鎮守華夏西部的一座要塞堡壘。

從夏朝立國一直到春秋戰國,古雍州始終是華夏族用以抵禦西北遊牧民族入侵的重要屏障,而在這裏舉族血戰、死守雍州要道的,恰恰便是贏秦部族。贏秦部族以隴西為發源地,曆經六代君主苦苦血戰,方在關中立定腳跟。在關中大定之後,第六代君主秦德公經過備細堪輿占卜,選擇了在古雍城遺址所在地建造秦國都城,仍然沿用“雍”這個名字。然而秦德公剛剛修建了一座公室住所——大鄭宮,便撒手歸西。後來,雍城又曆經了宣公、成公兩代十六年,直到史上赫赫有名的秦穆公即位後,才大體竣工。從那以後,一直到戰國初期,雍城便被作為秦國的都城,整整曆經了十七代秦國的君主。

作為贏秦部族早期都城的雍城並不大,主要是以秦德公時期修建的大鄭宮為根基進行擴建,東西長約五裏,南北寬約六裏。依山傍水的雍城,修建在一處肥沃而顯要的河穀地帶。背靠廣袤的雍山岐山,南臨渭水,東西挽雍水、中牢水,除了地形比較狹窄外,也可謂是得天獨厚。

在秦國都城曆史上,雍城與鹹陽一樣,是一座具有真正重大意義的都城。與雄偉壯闊的大鹹陽城相比,雍城雖然古老而又狹小,但卻有著大鹹陽所不能替代的神聖地位。究其原因,一則是雍城郊野埋葬了秦昭王之前秦國所有的二十七代君主;二是,雍城有著贏秦部族祭祀了數百年的古老宗廟與社稷,而且處處都有秦國祖先的遺跡。因了如此,秦國都城東遷以後,仍是沒有放棄作為根基之地的雍城,隻要不是大戰脫不開身,重大祭祀以及儲君加冠典禮等等都是無可爭議地在雍城舉行。

然而,在進入帝國最後的動蕩時期後,為了保護殘存在雍城的贏氏皇族血脈不至遭到趙高等奸佞的屠戮,贏秦部族自發地割斷了與鹹陽的聯係。如此一來,才造成了在鹹陽陷落前,子陵等在鹹陽的皇族乃至林弈都不知曉,隴西故地已被大舉入侵的戎狄族搶占,這一重大的消息。

這一日拂曉,從雍城東麵飛馳而來一小隊黑衣黑甲的騎士。這些騎士沿途一直都在小心翼翼地觀察著,正前方以及道路兩旁的動靜。在來到雍城東麵、已經上凍的中牢水河邊之時,馬隊停止了前進。為首的一名甲士凝眉眺望死氣沉沉的雍城片刻,回頭與身後的甲士低聲交談幾句。而後馬隊便一分為二,兩名甲士調轉馬頭沿來路飛馳而回,其餘甲士揚鞭渡過橫跨中牢水上碩寬的石橋,向雍城東門逼近。

暫且不表那隊繼續向雍城東門摸進的甲士,兩名沿原路返回的甲士飛馳了大約小半個時辰之後,便遙遙望見渭水大道上開來一大隊黑沉沉步騎混雜、不張旗幟、不舉火把的隊伍。看見那支混編的馬隊後,這兩名騎士一催胯下戰馬加速向那支馬隊飛進。

在那支黑色隊伍前頭,鄭浩正領著一隊精神抖擻的騎兵先前開道,目光炯炯地盯著道旁及遠處的山林。眼見前方飛來兩個黑點,鄭浩一皺劍眉勒住胯下戰馬,一舉右手向身後的甲士示意,整支馬隊隨之停下了腳步。

待望清那兩個黑點人影是己方甲士之後,鄭浩緊握在劍柄上手才慢慢鬆開。

“鄭將軍,前方十裏處便是雍城!一路並沒有發現戎狄兵蹤影,不過雍城似乎有些古怪,一片死氣沉沉,連城頭風燈都沒有亮起!”那兩個甲士一路飛馳道鄭浩跟前,其中一人拱手對鄭浩稟報道。

“隊長命我二人回報,他領著本隊其餘弟兄向城內摸索去了,雍城的城門似乎是半開著的,也沒人把守!”另一名甲士補充道。

“哦?竟有如此異狀?”鄭浩聞言皺眉沉吟,沉思片刻抬頭對這兩名探路斥候說道:“你二人速速回去與本隊人馬會合,但有其他異狀作速回來稟報!”

“諾!”那兩名斥候挺身赳赳一拱手,便齊齊撥轉馬頭,在朦朧的晨光中向十裏外的雍城再度飛馳而去。

“全軍停止前進,修整片刻!”鄭浩回身高聲下令一句,而後便一催胯下戰馬,向這支黑色馬隊中間飛奔了過去。

在馬隊中央,身穿各式雜色布衣的皇族成員們人人一身疲憊、無精打采。這些原本生活在皇宮王府等優越環境裏的公子公主們,無法與護衛他們的精銳甲士相比。那些甲士原本就經過嚴苛的訓練兼之久經戰陣,打起仗來生猛彪悍不說,無論經過幾天幾夜不眠不休的鏖戰,但有片刻歇息,便能又重新生龍活虎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