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峰回路轉(三)(2 / 2)

對於明史一案,東珠也略有耳聞,身為滿人,她不好說些什麼。“朝政所在,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她將坐在凳子上,呈現悲傷之意的林誌澤摟入懷中,默默的安慰,卻沒看見林誌澤計謀得逞的眼光。

翌日早朝,熊賜履上呈一份萬言書,力陳明史一案會造成文字冤案。更上書說大清各地學子紛紛罷考罷市,以此對抗朝廷的濫權濫罰。字字鏗鏘,擲地有聲。四百三十八份奏言都說明史是諸人無心之失,並非謀逆之意。

從天下則民心所歸,逆天下則民心向背,玄燁深知這個道理,因此他甚是同意漢臣的奏折。

可鼇拜卻認為這些個百姓士子是向朝廷要挾,可以驅散了事。

“天下是百姓的天下,能把驅散到哪裏去?”熊賜履隻是輕輕說了一句,便叫鼇拜說不話來了。他想玄燁啟奏道:“皇上,如今民怨沸騰,如不妥善處理,恐要生變。”

鼇拜鄙昵道:“我看不是要生變,而是根本要謀逆叛亂。”

“昔日錢王曾以三千弓弩射入錢塘江中,試圖截住錢塘江,可是江水並未受阻。民情如海流,不可阻啊。”

鼇拜見皇帝欲將明史一案在今日朝堂上就此打住,站列出來道:“皇上,若是百姓鬧一鬧,朝廷就撤辦此案,那朝廷的威嚴何存?”見其他三位輔臣並未講話,鼇拜不禁心急了,“我說三位,你們怎麼回事?”他就不明白了,明明說好一起的,可現下確是他一個人在這裏瞎鬧騰。

索尼給了鼇拜一個眼神,示意他此事不要再說。如今的局麵,對他們甚為不利。各地學子的萬言書,一眾漢大臣的齊心協力,再加上皇上鐵了心站在他們一邊,身旁還有個謀定而後動的安親王。明史一事還是從長計議為好。

對於今日情形,玄燁心中有感滿意,若是輔臣就此作罷,那陸健便有救了。“依我看,此事就你們輔臣回去好好商量一番,明日早朝朕等你們的回答。你看如何,索卿輔?”

索尼連聲稱是。

一眾漢臣對此都心感滿意。

第二日早朝,玄燁急不可耐,便早早的讓索尼開始奏本了。

蘇克薩哈道:“皇上,百官上疏,百姓罷考,這確實動搖朝廷,危害社稷。臣等商議了一下,此事確實不能強來。”他環顧了下四周,見漢臣都麵露欣喜,說了句“可是”便不在往下說了,留下一個欲說還拒。果真聽的玄燁問了下去。他便繼續道:“可是有一位臣工卻不表讚同。”

玄燁疑道:“誰啊?”

蘇克薩哈便命人將人犯帶上來。

看到樣貌,眾漢臣都認出來了,是前禮部尚書李令哲。

魏裔介道:“蘇大人,李大人是個清廉的好官,你為何押解他上殿?”

蘇克薩哈麵露微笑道:“因為他為明史作序。”說罷便讓太監將手中的明史呈給玄燁。

四位輔臣都相視一笑。

原來昨日下朝之後,吳之榮呈上了一本從江南新搜來的整部明史,這方才發現為明史作序的人之中更有前漢人尚書李令哲。他們如得救命稻草。所以才有了現下的氣焰跋扈。

“嚴刑逼問之下,臣得到一本完整的明史,去卻不想為之作序的竟是前朝一品大員,因而臣不得不懷疑,朝中是否有人參與此案,意圖謀反。”蘇克薩哈步步緊逼,似欲把朝中漢臣都拉下水。

鼇拜更言道:“朝中一品二品官員為此都集體上書,也讓臣不得不懷疑中間是否有關聯。甚至臣推斷朝中定然有人串聯謀反。而李令哲是最好的證明。皇上,此事一定要嚴懲,我看誰敢攔著,誰敢攔誰的牽扯就最大。”

李令哲深知當中的危害,未免滿臣繼續侮辱漢臣,他對玄燁大聲喊道:“此事不管他人,是罪臣一時糊塗犯下大錯。皇上,此事不關旁人啊。為證明罪臣所說屬實,罪臣願血濺金鑾殿。”說完便一頭撞向金柱。

頓時血流如注,玄燁被此景嚇壞了。

鼇拜對此視而不見,命人將李令哲的屍體拉下去。死了一個李令哲,並不代表此事就此完結。

蘇克薩哈亦是讚同。“啟奏皇上,臣相信在堂上的幾位漢大臣對朝廷是忠心耿耿的,但是據微臣探訪,熊大人跟主犯陸健乃是崇禎朝的同科進士,交情非凡。”此意,蘇克薩哈是想將熊賜履扯下台。

魏裔介道:“蘇克薩哈蘇大人,熊大人對朝廷的忠心那是天日可鑒,你可不要血口噴人。”

玄燁對此不甚厭煩,道:“好了,先帝在世時,最器重的就是熊賜履。那是因為熊大人誌才高遠,乃治世能臣。朕知道,熊大人絕對不會有謀逆之心。蘇克薩哈,此事休得胡言。”

蘇克薩哈欲再說,卻覺索尼拉其衣袖,搖首示意不用再說。蘇克薩哈也明白,皇上此言是相信熊賜履,若在說下去,保不定龍顏大怒。便也不再說了,更何況他還有後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