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七章:血戰函穀,各有算計(1 / 2)

兩個好友,卻因為著看法觀念不同,最終走上了一條對立的道路,郭家在郭淮的運作之下,悄然在曹操領地中消失不見,而郝昭,則南下長安,衝著他心目中的明主投奔而去。

時間,不會因為著兩人而止步不前,之後半月間,馮翊略微顯得平靜起來,隻是在平靜之下,卻透著一股暗流,詭異莫測,所幸的是,這種壓抑的氣氛沒有持續多久,隨著洛川南北兩麵大軍雲集,戰爭一觸即發之後,取而代之的是衝天的戰意。

卻說郝昭在南下之後,正好碰見北上馮翊的曹操大軍,莫名其妙的與先鋒曹洪打了一架之後,被其賞識,後舉薦給曹操,見郝昭生的雄壯,又武藝不凡,曹操大喜,此時他正愁麵對黃忠時武將不足呢,真是瞌睡了就給送來個枕頭,升其為牙門將軍之後,曹操將其留在帳下聽用。

再之後,曹操大軍繼續北上,而此時,羌胡之地雖然尚未完全攻下,黃忠卻沒有了繼續的意思,之後,他就將此事交給了顏良來做,而他與文醜兩人已經將目標盯在了曹操身上,由於並州與羌胡之間隔著一條黃河,後勤補給之上十分勉強,兩人隻能原地休整了兩日後,驅馬奔馳,急急向著馮翊行去。此時兩人尚還不知道,原本他們想要打曹操一個措手不及的意願,在還未開始的時候,就已經結束了,曹操大軍,以著兩人不可想象的速度,進駐到洛川城中。

失去了突襲的優勢後,黃忠卻是表現出了與他武將身份完全不相符的沉穩,紮下營帳與曹操對峙起來,曹操不動,他亦不動。而此時,與洛川城外溫和的對峙相比,函穀關處的戰爭就顯得激烈的多了,戰爭,從來沒有對錯憐憫,更何況是如今爭霸天下的戰爭,函穀關頭,司馬懿眉頭皺的如同兩座山峰,直直的豎了起來,望著關下堆積如山般的屍身,心頭一陣沉默,那裏,可不僅僅是諸葛瑾軍拋下的屍體,裏麵很大一部分,在不久的之前,都是他關中的守卒,幾乎上算是一比一的死亡率,讓得這個智謀超絕的人,也隻感到一陣眩暈。

相較起來,諸葛亮不是其兄,後世之人,對生命的敬重,早已深入到了他的骨子裏,若是他在此指揮,即便是多耗上兩年,隻怕也不會用強攻這一個方法,而諸葛亮就不同。

身在舊時這樣一個時代裏,在他的觀念中,多餘的傷亡他也不願多做,而有些,則是必要的,在他看來,是理所當然的,就如同此時對函穀關的強攻。

函穀關,眾所周知,乃是天下有數的雄關,別說其中有著司馬懿這樣的存在,就算隻是一員普通戰將,在後續補給充足的情況下,駐守上一生也不是什麼難事,而作為西進雍州不可或缺的關隘,想要通過,就隻能選擇強攻,而諸葛亮此時,就是這樣做的。

攻城之戰,按理說司馬懿應該是占據著絕對優勢的,一開始的時候,他也是這樣認為的,是以對諸葛亮的強攻根本就沒有放在心上,反而因為其冒然強攻,司馬懿心中對其尤為看不上,這就是名震天下的諸葛瑾的弟弟?司馬懿心中不屑的笑了,對於自己最終選擇了曹操,不由得感到慶幸,有著這樣的兄弟,就算是諸葛瑾能夠有再大的成就,隻怕最終也會一朝成空。

隻是很快的,司馬懿就笑不出來了。接連三日的強攻,在傷亡數字統計出來之後,司馬懿徹底的震驚了,一比一,傷亡比例竟然是一比一,這還算是在防守嗎?這樣的數字,是個人看見,隻怕都不會這樣認為吧?究竟是哪個環節出現失誤了?

諸葛亮再一次進攻的時候,司馬懿再沒有了之前的輕視,第一次麵色凝重的觀察起了關下敵軍的進攻,很快的他就發現,每一次聲勢浩大的進攻中,真正參與到進攻中的,隻有千餘人,而偌大得一個函穀關城頭,就算是容納下五千,甚至是一萬人都不會是問題。

如此,問題就出來了,諸葛亮每次派人進攻,基本上都是五千人為一個梯隊的,隻是在衝鋒之時,約有近八成的人漸漸落在了後麵,千餘人分散在關下,城頭上的守城器械耗費不少,殺傷力卻終究有限,而最終,這千餘人能夠攻上城頭的,又去掉了一半,而就這五百人的隊伍,卻將城頭上所有人的目光都吸引了過去,隨即,才是諸葛亮手中真正的殺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