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6年初,身在荊南的孫策最先承受不住損失,聽從其弟之言,將孫氏子弟嫡係,與忠於孫家的那些手下一起,調派回了益州,至六月底的時候,整個荊州地界兒,除了隻剩下極少數的遊兵散勇之外,再無其他。就在此時,身在江夏的諸葛恪忽然下令,在青州、徐州、豫州、揚州四地征集了數十過百萬的人口陸續南遷,與之同行的,還有諸葛瑾早先組建的守城兵,孫策退,諸葛恪進,兩方的動作,好似達成了什麼默契一樣,誰也不去招惹誰,繼荊州之後不久,在臨近八月的時候,交州也隨之步了荊州的後塵。
這一次,孫策的動作幹脆利落,其斷腕之果決,讓諸葛瑾在得知了之後,都不得不敬佩不已,而在這之後,孫策的勢力,全部收縮在了益州境內,確切的說,應該是益北之地。
長江,對於這樣一個隻有木船、小帆這樣的渡江工具的時代來說,實在是一個不可多得的絕佳防線,孫策大軍撤退,布置的最外麵一層的防線,就是沿著長江而設置的。東起臨江,西至盧津關,綿延兩千裏的江岸邊上,布置了十餘個關卡,近二十萬大軍。
其實,東麵長江上,最佳的防守位置應該是在夔關一帶的,隻是在孫策決定要撤兵之際,秭歸、白帝、巴東、夔關等地皆已被牽招攻下,孫策無奈,隻能選擇了另外一處地方,臨江。
臨江,其東北處乃是羊渠,這兩地,可謂是巴東與巴郡相連接的門戶,巴東郡中,夔關被下之後,幾乎已經無險可守,這也是為何孫策會放棄羊渠,改臨江為防護之地的原由。
孫策避讓,趙雲、諸葛恪兩人也沒有太過緊逼,主要是這次孫策讓出的地域,實在是太大了,兩人忙著消化已經到手的各地,哪裏還顧得上去尋孫策的晦氣?
南方戰事順利,就連身在荊北的荀攸部,進展都十分順利,至八月時,荀攸大軍已經攻破漢中西城,之後,大軍沒有停留多少時間,就直撲石泉。這一世,沒有曹操一家獨占中原的強盛,也就沒有了後世被曹操設置而成的魏興郡等地,如今的西城,仍舊還是屬於漢中的統轄。
多處開花,佳報連連,麵對著這樣的情況,諸葛瑾心中高興的已經不知道該要如何來形容了,不過,所謂福禍相依,有好的消息,自然也就會有壞的消息,與曹操對峙在臨晉城下的賈詡部,於年初開戰後不久,被曹操率兵夜襲大營,損失慘重,後賈詡退守渭河,在渭河南岸的潼關、華陰、鄭縣等地駐兵布防,隻是在失了先手之後,明顯的落了下風。
賈詡的失利,給諸葛亮對司馬懿的進逼也造成了不小的影響,讓其不得不分兵去往高陵、新豐兩地,以防來自曹操處的突然襲擊。
“陛下,依臣看來,還是派些兵馬增援一下雍州吧,戰至如今,文和那邊的士卒想必剩下的也不會太多了,這般強撐,若是華陰那邊有失,二公子那裏,隻怕是要前功盡棄了。”中京城中,高順看著坐在上首閉目沉默的諸葛瑾,良久後忍不住出聲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