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洪武通寶”珍錢二則(1 / 2)

老董觀泉

作者:袁克林

“洪武通寶”錢為明太祖朱元璋洪武(1368-1398年)年間鑄幣。據《明史·食貨誌》載稱:“太祖即位,頒‘洪武通寶’錢,其製凡五等:當十、當五、當三、當二、當一。當十錢重一兩,餘遞降至重一錢止。”“各行省皆設寶泉局與寶源局並鑄。”洪武四年(1371年)改鑄小錢,二十二年詔更定錢式;生銅一,鑄小錢百六十,折二錢半之,當三至當十錢準是為差。”“洪武二十年令各布政司停鑄錢,二十二年複鑄。”各省局所鑄的“洪武通寶”錢,背文有紀地、紀值、紀重等,版別繁多。

1.“洪武通寶”背“京”字小平錢

是錢青銅質,生坑,整錢藍綠、褐、鐵紅色鏽層滿身相雜其間,與幣身肉麵緊咬在一起交輝相映。錢徑23.5毫米,內穿徑5毫米,厚1毫米,重3.5克。幣麵錢文直讀“洪武通寶”四字,錢文飄逸秀麗,遒勁灑脫。錢背穿上陽文鑄一“京”字,麵背輪廓及穿口規整劃一,鑄工精湛(見正背麵圖及原大拓片)。

洪武背“京”字錢,據《明史·食貨誌》載稱:“初寶源局錢鑄‘京’字於背,後多不鑄。”各錢譜所載已發現的“洪武通寶”背“京”字小平錢實物中,計有小字版、中字版、大字版之分。其主要區別在於小字版和大字版之“通”字均為單點“通”,中字版之“通”字則為雙點“通”,區別明顯,一目了然。再就是大字版之“武”字第二橫劃顯得較長,中字版相反則較短,筆者介紹的這枚小平背“京”錢為大字版。

流傳至今的“洪武通寶”各等背“京”字錢,除洪武背“京十”錢稍多見外,其餘四等背“京”字錢則極為罕見,均為洪武錢中的珍罕品種,向來為藏泉家追逐的對象。“洪武通寶”小平錢中的“京”、“濟”、“鄂”三種小平錢,均為洪武小平錢中的珍罕品,素有小平“三珍”之稱。昔日丁福保在其編著的《古錢大辭典》一書中,將“洪武通寶”小平背“京”字錢標價為200銀元,“濟”字標價100銀元,“鄂”字標價80銀元,其珍罕的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2.“洪武通寶”折十光背大錢

此折十光背大錢為傳世老生坑,黃銅質,銅色金黃精細,材質的細密度極佳(見幣麵“通”字外廓內側,幣背左上角邊廓外側,筆者用硬器刮掉的鏽層露銅處)。麵背通體藍綠、鐵紅鏽層相雜其間,與幣身肉麵緊咬在一起入骨生根,包漿純熟。是錢直徑46.8毫米,內穿徑13.5毫米,厚3.5毫米,重28.7克。錢文直讀“洪武通寶”四字,字口峻深高挺,筆劃間無一粘連。邊廓內側,筆劃間均有一定的拔模斜度,呈坡狀,穿口內側似人為精心修飾過,非常規整。

錢背素麵無文,地章肉麵的鏽結層極為豐富,紅、藍、綠三色鏽漬相雜其間。經筆者用高倍放大鏡反複細審推敲,完全可以排除人為剔除錢背文字作偽,以冒充光背錢之嫌的可能性。該錢鑄工精湛,輪廓精整劃一,堪稱精工之作(見正背麵圖及原大拓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