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是處世之道
香港著名歌星鄺美雲,曾參加香港小姐競選,獲得第三名。在競選期間,記者提了一個刁鑽的問題:“你讀書時成績不好,你是否很笨?”這個問題的確棘手,可鄺美雲的回答卻發人深思。鄺美雲是這樣回答的:“你們注意到沒有,讀書時成績一流的人畢業後幹什麼?可能當工程師、律師、醫生;而成績二流的幹什麼呢?他們中很多人卻當了那些工程師、律師、醫生的老板。”
成績一流的打工,成績二流的卻當老板。回憶我大學、中學甚至小學的同學,那些最有名、最有錢的,的確都是成績二流甚至三流的同學,而那些成績一流的同學走上社會後卻往往並不出眾。為何如此?就是因為成績一流的同學過分專心於專業知識,忽略了做人的“圓”;而成績二流甚至三流的同學卻在與人交往中掌握了處世之道。
一個人的成功主要依靠什麼?你不妨觀察一下周圍的人。那些成功的經理、廠長,甚至專業性很強的工程師、律師、醫生,他們的成功是否因為他們的專業技術都是最好的呢?答案是否定的。他們的成功往往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善於為人處世,會有效說話,推銷自己。正如幸福的家庭並不一定是妻子貌美如花,丈夫英俊瀟灑,幸福的家庭正在於雙方彼此尊重體諒,關係融洽和諧。美國著名人際關係專家戴爾·卡耐基曾這樣說:一個人的成功隻有百分之十五是依靠專業技術,而百分之八十五卻要依靠人際交往、有效說話等軟科學本領。可我們的教育卻過分偏重於前麵的百分之十五,而對後麵的百分之八十五幾乎可以說是完全置之不理,實際上後麵的百分之八十五對人而言更加重要。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你對鄰居說:“我家有一盆花,你幫我修剪一下吧?”對方一定會讓你滾到一邊去,“哼,要我給你賣體力。”但如果你換一種說法:“我發現你家的花修剪得特別漂亮,你在這方麵造詣很高。哎,我家有一盆花,你能不能教教我,看怎麼剪才漂亮?”對方一定就會高高興興地幫你剪花了。同樣一件事情,說話的方法不同,導致的結果就截然不同。這就是技巧的作用。
1924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團在芝加哥某廠做“如何提高生產率”的實驗時,首次發現人際關係才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關鍵所在,由此提出“人際關係”一詞。自此以後,人們普遍認識到個人的事業成功、家庭幸福、生活快樂都與人際關係有著密切聯係。而人際關係技巧則正能使你在與人交往中如魚得水,是你在現實世界中拚搏、奮爭的有力武器。本書正是想讓您在“方”的基礎上,變得更加“圓”,掌握人際關係的技巧。
做事要方而做人要圓
為什麼銅錢是內方外圓?這就是中國辯證哲學的集中體現,做事要方,做人要圓。
人活在世上,無非是麵對兩大世界,身外的大千世界和自己的內心世界。人,一輩子無非是做兩件事——做事和做人。怎麼做事和怎麼做人?從古到今都是人類探討的課題。多少人一輩子都在哀歎做人難,難做人,人難做,但一枚小小的銅錢卻將一切變得那樣簡潔,那樣明白。
先說方,做事要方,便是說做事要遵循規矩,遵循法則,絕不可亂來,絕不可越雷池一步,這個理在中國好像已流傳了上千年。
中國人常說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有所不為才可有所為”,就是“方”這個道理。
每一個行當都有自己絕不可逾越的行規。比如說做官就絕對要奉守清廉的原則,從一開始就要做好承受清貧的思想準備,就像曾國藩家訓“八不得”中的一條:為官要清貪不得一樣。如果做官開始的動機就不純或慢慢變質,企圖以權謀私或權錢演變,那這個官就絕對當不好、當不長了。
為商要奉行的金科玉律是一個“誠”字。真正的大商人必是以誠行天下,以誠求發展,絕不會行狡詐、欺騙之伎倆,為一些蠅頭小利或眼前得失而失信於天下。像韓國因商業樓倒塌而產生的震驚世界的慘案,便是因為韓國的建築承包商在建造大樓時偷工減料;像中國生產鱉精廠家的秘密徹底被揭露,是因為生產鱉精的廠家生產的竟是沒有鱉的鱉精,為此他們犯了行商的大忌。
做學問信奉的是一個“實”字。一步一個腳印,一天一點長進方能積少成多,積薄成厚。那些虛假的沽名釣譽之輩終將會成為人類的笑柄。
做人要圓。這個圓絕不是圓滑世故,更不是平庸無能,這種圓是圓通,是一種寬厚、融通,是大智若愚,是與人為善,是居高臨下、明察秋毫之後,心智的高度健全和成熟。不因洞察別人的弱點而咄咄逼人,不因自己比別人高明而盛氣淩人,任何時候也不會因堅持自己的個性和主張讓人感到壓迫和懼怕,任何情況都不會隨波逐流,要潛移默化別人而又絕不會讓人感到是強加於人……這需要極高的素質,很高的悟性和技巧,這是做人的高尚境界。
圓的壓力最小,圓的張力最大,圓的可塑性最強。
這圓好做又不好做。好做是因為如果人真正有大智慧、大胸襟,真正能自強自信,心態平和,心地善良,凡事都往好的一麵想,凡事都能站在對方的立場為他人著想,人的弱點皆能原諒,即便是遇見惡魔也堅信自己能道高一丈,如真能那樣,人還有什麼做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