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方”與“圓”通融的工作方法(2)(1 / 3)

先看庖丁,他為梁惠王宰殺一頭牛。他那把刀似有神助刷刷刷幾下,一個龐然大物,便肉是肉,骨是骨,皮是皮地解剖得清清爽爽。他解牛時,手觸、肩依、腳踏、進刀,就像是和著音樂的節拍在表演。更奇的是,庖丁的刀已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已經幾千頭,而那刀仍像剛在磨石上磨過一樣鋒利。此時你看他提刀而立,悠然自得,又仔細地把刀擦淨、收好,那神氣,就如同優雅的西班牙鬥牛士。

再看匠石,也許是木匠,也許是石匠,也許是木石活兒都做。他的技藝也十分了得。郢人把白灰抹在鼻尖上,讓匠人削掉。那白灰薄如蟬翼,匠人揮斧生風,削灰而不傷郢人的鼻子。

古人講,凡是掌握了一門技藝,無論是做什麼的,都可以成名。隻要有一技之長,就可以自立。的確是如此。過去老人總對年輕人說:“縱有家產萬貫,不如薄技在身。”這是最平凡最實在的真理。一個殘疾青年,學會電腦打字,便辦起了小打字社,交活兒及時,打的質量又高,連一些著名作家也慕名而來,讓他打文稿。幾個下崗大嫂,都是做飯行家,一核計,總不能老靠一點兒救濟金度日,於是辦起了“嫂子餃子館”,賣的餃子薄皮大餡,服務熱情,很快就興隆起來。和他們相比,無技之人的確是最苦。別說揚名,自立都很困難。現在的社會競爭激烈,沒有真本領,很難在世上立足。

有些人瞧不起技藝,總想做大事。做大事是可以的,比如當總經理,從政做官,做科學家、理論家等等。但一是要真有那份才能,也要有機遇;二是就是做大事,也常常離不開靠技藝做小事打基礎。這個基礎,包括鍛煉你的實踐能力,包括鍛煉你的意誌,包括對基層實際的體察。有時一技在身,也能助你成就大事。

不要小瞧這些技藝:理發、給死者整容、修表、烹飪、園藝、茶道……隻要技藝精深,在當今世界,同樣大有可為,同樣事業輝煌。聶衛平是圍棋大師,楊小燕是橋牌皇後,侯寶林是相聲泰鬥,梅蘭芳是京劇巨擘,喬丹是籃球巨星,皮爾·卡丹是時裝大腕……

許多原被人視為“雕蟲小技”的技藝,今天卻有了巨大的商業和社會價值,有的甚至變成一種產業。這種情況應當為有為青年注意,在其中尋找成功的機遇。

人生在世,能有一技在身,就起碼有了安身吃飯的本錢,如果技藝精湛,就會更有作為。能多掌握幾手更好。雖說多技者多勞,但多勞多得,也不是什麼壞事。老話講:藝多不壓身,吹拉彈唱都會,就會在人生的舞台上表演得更出色。

學會給他人授權

1915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歐洲各國彼此殘殺,規模之大,在人類史上從未有過,美國政府極為驚駭。人們渴望的和平能夠得以實現嗎?沒有人知道這一點,但威爾遜決意嚐試,他要派遣一位私人代表作為和平特使,與歐洲軍方進行磋商。

主張和平的國務卿勃拉恩很想獲得這次機會,他知道這是使自己立功並名垂青史的一個機會。但威爾遜卻委派了另一個人——他的摯友赫斯上校。赫斯上校當然很榮幸,但他還有一個麻煩,他得將這一不受人歡迎的消息告知勃拉恩並且不能激怒他。

赫斯上校在他的日記中寫道:“當聽說我要到歐洲去做和平特使時,勃拉恩顯然很失望,他說他曾打算他自己去幹這事。

“我回答說,總統認為任何人正式地去幹這事都不大適宜,而派他去則會引起注意,人們會覺得奇怪,為什麼他到那裏去……”

從赫斯上校的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其中的暗示,赫斯告訴勃拉恩,他太重要了,不適宜這一工作——這樣便使勃拉恩獲得了一種滿意。

赫斯上校十分精明且飽經世故,他在處理這一事情的過程中遵守了人際關係的一個重要準則:永遠使對方樂於做你所提議的事。

我還認識一個人,他必須推辭許多演講邀請,有來自朋友的邀請,或來自情所難卻者的邀請。但他做得巧妙,他既推辭了對方,也令對方滿意。那麼他是怎樣做的呢?他沒有隻是說太忙,太這個或那個,而是在表示對邀請的感謝與不能接受而感到抱歉以後,再提議另一個人去代替他。也就是說,他不給對方時間,對這推辭感到不快,他立刻使對方想到了可以得到另一個演講者。

當拿破侖創立榮譽隊時,共頒發了1500枚十字徽章給他的兵士,提升他的18位將軍為“法國大將”,稱他的部隊為“大軍”,人們也說他孩子氣。

拿破侖被人批評給老練的精兵一些“玩物”,而拿破侖回答說:“人們本來就受著玩物的統治。”這種給人授銜和權威的辦法對拿破侖有效,對你也同樣有效。

我的一位朋友,紐約斯卡斯戴爾的琴德夫人,我向她提起過孩子們在她的草地上亂跑,踏壞了青草,她為此事煩擾。她試過批評的辦法,也試過利誘的手段,但都沒有效果。後來,她想到了一種絕妙的辦法,她試著給孩子群中最壞的一個人授予一個頭銜,讓他獲得一種權威,叫他做她的“偵探”,讓他管理草坪,不準有人侵入她的草地,誰知這樣問題就解決了。她的“偵探”在後院生了一把火,把一根鐵條燒得紅熱,恫嚇要燙任何踐踏草地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