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布魯圖斯去找這個美女的丈夫和父親,要他們發誓為她報仇。他撕下了傻子的偽裝,用慷慨激昂的演說動員起人民,又贏得了軍隊的支持,終於推翻並放逐了國王,結束了羅馬的專製時代,建立了羅馬共和國。布魯圖斯和他的戰友考拉提督斯當選為首席執政官。
看來,做人不能太認真、太明白,即使是與人說理辯非也隻需說到三分。有一位高僧寫了一個處世之藥方,教的是如何待人接物,寫得很有意思,其中有:熱心腸一副、溫柔二片、說理三分等等。有聰明人可能會問:奇怪,這說理為什麼是三分而不是十分呢?
“說理三分”,講的其實是一種技巧。你若有理,聰明人一點就通,不用十分,三分就足夠了,不必畫蛇添足;碰到蠢人(或一時走進死胡同的人),你再多費口舌也無用,何必執著,不妨假以時日,讓他自己慢慢去領悟;至於蠻橫漢,他本不講理,你即使講上十二分,也無異於是對牛彈琴——豈止是對“牛”呢,說不定像在對“虎”彈琴,彈得“老虎”上了火,唬哧一聲吞了你的小命!
“說理三分”,講的也是寬容。人總有缺點,或多或少總有不周全的地方,他或許並不明白,你巧妙地說上幾句,點到為止,確是與人為善讓他心存感激,若是窮追猛打,非要弄得人家連麵子都留不住,隻怕是兩敗俱傷。
老師在上寫作課時常教學生一大訣竅:“含蓄不露,便是好處”,“用意十分,下語三分”,其實這也是做人一大訣竅,做人不能太露,太露了不可取。含蓄是一種大氣、一種風度,真正會做人的人,總是含蓄的,總是懂得明明占理十分隻說三分,總是記得“得理也讓人”。
不過,做到這一點是很難的。人性的弱點之一是“一吐為快”,何況在理上的;常常會不知不覺“理直氣壯”起來。因此,許多人雖然有高僧所說“熱心腸一副”,也自認為不乏“溫柔二片”等等,卻總成不了氣候——常常就在這多說幾句之中,將功勞一筆勾銷了……
“說理三分”,實在是大智慧,大修養,大氣度,大學問。
世上人人都願做“智”者,對“愚”都是諱莫如深的。其實,這裏所謂的“愚”並不是傻裏傻氣,而是對“智”的蔭蔽或蔭護,是一種自我保全、不惹是非、不招妒嫉的手段。
在為人處世上把握了“不智不愚”的分寸,可以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煩惱。在我們身邊,無論同事、鄰裏之間,甚至萍水相逢,不免會產生些摩擦,引起些煩惱,如若斤斤計較,患得患失,往往越想越氣,這樣很不利於身心健康,如做到遇事糊塗些,自然煩惱會少得多。
同時在為人處世上做到“不智不愚”還有利於消除隔閡,以圖長遠。《莊子》中有句話說得好:“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人生苦短,又何必為區區小事而耿耿於懷呢?即使“大事”,別人有愧對你之處,糊塗些,反而會感動人,從而改變人。公元200年10月的一天,官渡之戰剛剛打完,曹軍正在清點戰果的時候,一位官員抱著一大捆信件,急忙忙地來向曹操彙報:袁紹倉惶逃走,扔下不少東西,其中有一批書信,是京城許都和曹營中的一些人,暗地裏寫給袁紹的。曹操接過信,翻了一下,這些信大都是捧袁紹的,有的幹脆表示要離開曹營,投奔袁紹。
曹操的親信得知這些信的內容,都很生氣,有的說:“吃裏扒外,這還了得!應該把他們抓起來。”
曹操微微一笑,說:“把這些信統統燒了。”
這個命令使在場的都愣了:“不查了?”有人輕聲地問。
“是的,不查了。”曹操說。不查“內奸”,似乎糊塗,但實質是精明。曹操這樣幹,那些暗通袁紹的人才把心裏的一塊大石頭放下,旁人也覺得曹操度量大,願意在他麾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