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呢?當一個人在考試考得不好時,他會說:“太糟糕了”,事實上這也並不是最壞的事他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他不願意看比這次更差的成績,而把它說成是糟糕的,甚至是最壞的事,言外之意也就是說:“以後,無論怎樣都會比現在好的。”
“最壞”是有標準的,由於這個標準很模糊,你說是最壞的,是對你自己來說,還是對每個人來說?要是後者,那自然是最壞的;若是前者,你自然不是最壞的。因為別人也在犯同樣的錯誤,並且他們的錯誤可能比你的更大。
遇上這種情況,有的人會喪失信心,認為自己完了,無藥可救了,便會胡思亂想。其實與其這樣,不如承認你就是最壞的,結果反而會輕鬆。愈是壞的事,越要這樣想:“這是世界上最壞的事。情了,然而,以後不會有比這更糟的事了。”這樣,你的心可能會安定下來,理所當然地麵對現實,使它成為逆轉現實的動力。
克服自卑感的竅門是“我”、“我們”的互換
做了母親的女人比女孩更明朗,為什麼?因為她們那種過分強烈的自我意識部分被孩子分散了,在生產前是“我”,而產後是“我們”,這種情況在心理學上稱做擴散效應。在任何情況下,我和我們都是不一樣的。當一個人成績很差別人說他腦子笨時,他說:“我腦子笨!”那麼他會認為他自己的確很笨,假如他說:“我們很笨。”則是說不僅我,還有你,我們都一樣,至於是一樣的什麼,我可以不考慮,總之我們是一樣的。這樣,就能夠減輕那些方麵來的壓力,緩解心理的壓抑。這是因為把壓抑擴散到了同伴的身上,使自己的孤獨感,被拋之九霄雲外。
還有,當你和一個團體成功了一件事的時候,你能夠這樣說:“我們成功了!”也可以說:“我成功了!”對於後者是有更大的鼓舞力的。這不是要你主觀的把別人的成績搶過來,而是充分肯定你自己的功勞,讓你久已疲勞的心得到安慰,也就找到一份自信,使你對以後的工作充滿信心。
就是這樣,“我”可以和“我們”互換,從而拋棄自卑感,建立自信心。
“天無絕人之路”
人難免遇到失敗,可是大部分人一遇到失敗,往往變得心灰意冷,這是人之常情。同樣,人們也常是這樣,碰到一次的失敗就以為是處處走不通。由於他被失敗打昏了頭,不可能走出別的路子來。這就是挫折感,而挫折感又會引起各種退行和不良的感情反應。所謂退行是指一個人的行為和年齡相反,退化到小孩子的模樣,外部環境導致他做不出正確的判斷。如果要使自己避免進入退行現象,你就得廣開思路。當失敗的時候,多想其他的路子。也可以想想這樣的話:“此外不留人,自有留人處。”“A處談不成,可以找B談,還有C、D、E等等。”這樣你就會心安理得,沒有悲觀的必要。
考學也是一樣,不妨想想前麵所說的:“此校考不取,還有別的學校。而且上學又不是人生的唯一出路,條條大路通羅馬嘛!”這樣,內心就會有商談的可能性,並且心情也會開朗起來。
哀莫大於心死,先要振奮自己
有這樣的一則故事。有一個印度的小偷在偷盜時被當場捉住。意料之外的是這個小偷反而衝著主人大聲說道:“這是偷嗎?這不是偷,偷是拿了人家的東西,不告訴人家就走了。我是拿了你的東西,我雖還沒有告訴你,可是我還沒走,要是我走了,才是偷,所以我沒偷。這東西,我是拿了,大不了還你。”說完小偷把東西扔給主人,理直氣壯地走了。那個主人也一時給怔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