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什麼事情多少要交一點學費,何況是做生意。創業者在創業之前都有思想準備,但這種為達目的不計代價也帶來很多負麵影響。生意場上,雙方第一次的交易規則往往就是今後雙方的交往規則,這是一種不成文的習慣做法,今後即使有改變,也是局部的細節調整,很難改變根本的規則。

做事情為達目的不計代價是創業者在創業期間不得已的做法。

不良傾向二:為生存行權宜之

計現實與理想最大的差別在於:現實中,我們明明白白地知道什麼是最好,但我們必須選擇一個並不怎麼好的,甚至是最次的,因為有總比沒有好。創業者在創業期間一定深有體會。資源的有限性一直製約著創業者的決策和行為,創業者往往不得不實行權宜之計。

創業者迫於生存的壓力,不得不實行權宜之計,但權宜之計是不好的,是要付出代價的。例如,資金不足,與人合夥。明明知道合夥人並不是理想的合夥人,但也沒有辦法。創業期間因此增加了額外的壓力,因為實際上是多了一個“老板”。創業者專業知識不足,不得不聘請業內高人,但也因此受製於這位業內高人,而高人通常都是不好侍候的有特殊脾氣的人。

權宜之計的負麵影響是很大的,是明知不可為而為的事情。創業者必須做好判斷與決策,不能白白浪費一個好的創業構想,使自己的付出丟在水裏。

不良傾向三:好大喜功不自量力

一名登山運動員在離峰頂隻有50米時因高山反應退下來了,沒能再創自己的新記錄,事後,許多人都為他可惜,可他自己說:“我了解自己的情況,這已經是我的極限了。”他這種對自己的了解的心態,是我們很多人都缺乏的。一個自己了解自己的人,也是一種人才。

創業者在發展自己的事業時,尤其要考慮度的問題,即發展的限度。公司擴大,擴大到什麼規格合適。一個廠有50名工人時,可以贏利,有500名工人時,由於工人的增加,必須增加生產設備,相應的工人的工資支出、設備的維修費用也會增加;產品數量的增加,必然會要求倉庫麵積的增加、保管費用的增加以及銷售費用的增加,另外,還可能出現管理上的問題,產品質量問題的增多及銷售渠道不暢、產品積壓等情況。工人由50名增加到500名的結果,可能隻是解決了450人的就業問題,公司的利潤不會立即上升反而可能會降。如果老板還要再招200名工人,那麼他一定是神經有問題,這個工廠離倒閉不遠了。

在生意場上,走一步錦上添花,走兩步可能就會畫蛇添足,這可不是嚇唬人的,你要不相信,很可能會掉到懸崖底下。

不良傾向四:頭疼醫頭,腳疼醫腳

創業者自主創業,各種事情千頭萬緒,並缺乏直接的務實經驗,對問題的難度估計不足,準備不足。很多事前認為簡單的事情,進行過程卻又出現了各種預想不到的情況,有時候創業者真的是欲哭無淚,感歎做一點事情真的好難。

再好的創業企劃也不可能與實際情況相符,計劃趕不上變化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事到臨頭,創業者隻能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先解了燃眉之急再說。

這種狀況一直伴隨著整個創業期,隻有有毅力、有體力的創業者才可以應對自如。這些事情的處理和解決常常給創業者帶來成就感,認為自己是無所不能的;而實際上,這是一種沒有計劃、高成本低效率的管理。創業者可不能陷入其中不能自拔。

不良傾向五:凡事躬親

創業期間的創業者有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凡事躬親。

一方麵很多事情別人不能幹,隻好自己親自操刀;另一方麵,因為辛辛苦苦創業不易,不能在任何地方出差錯,創業者也不放心別人,隻有自己過一遍手,親眼看一看才放心。

選擇行業時的注意事項

選擇行業創業是一件慎之又慎的事情,為什麼要謹慎,這個道理不用再多說。現在談論的是選擇行業時應注意的雷區。

首先應注意的是擇業原則雷區。

現在,我們向大家介紹了選擇行業時應遵循的四個重要原則,即:找出自己最了解的行業;找出最能發揮自我能力的行業;找出最有發展潛力的行業;找出最能賺錢的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