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每一天都成為學習的一天
一個農夫在臨近六月時,從一個好吃懶做的人那買下了一塊地。原來的主人沒有在早春時播種,隻種了一些蔬菜。於是,鄰居們就對農夫說:“臨近夏季,已過了播種糧食的季節了,隻能種些蔬菜了。”但是善於思考、極具智慧的農夫認為現在播種晚熟的穀類,隻要悉心照料,也會有所收獲。於是他沒有聽信鄰居的話,而是改種了晚熟的穀類。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獲。晚秋,成熟的穀類真的有了好收成,甚至超過了鄰居們的收獲。做人也同耕種一樣要彌補過失,隻要撒下希望的種子就能收獲成功。
假如你早年失學,但是有上進的誌向,渴望成為有用的人才,那麼你就應不失時機地尋找學習的機會,無論遇到誰都應虛心求教,哪怕是點滴的知識和經驗也不要輕易放棄,因為它會對你日後的成功有所幫助。
遇到印刷匠,你可以學到印刷的技術和經驗;遇到泥水匠,你可以學到建築的知識;遇到農夫,你可以學到農業技術和知識……
知識和經驗可為日後成功打下堅實的基礎。積累知識和經驗的途經多種多樣,可以從書籍中查閱,可以從他人的知識中獲益,可以從不經意的小事得到啟示。
總之,要想獲取廣博的知識,就要從各種途徑吸取知識;要想獲取更多的經驗,就要走到群眾中去,培養廣泛的興趣,在平凡的小事中學習到應付種種問題的經驗。
許多人過分看重大學教育,沒有接受過正規的大學教育似乎就低人一等。那些沒有讀過大學的人更存在這種卑微的心理,他們認為,自學得來的知識是有限的,根本無法達到與大學教育同等程度的教育水平。他們還認為,沒有升入大學是一生中無法挽回的損失,是努力一生都無法彌補的缺陷,殊不知,有很多著名的學者都沒有受到過正規的大學教育,甚至從未跨進過中學的校門,他們都是自學成才的典範。
一個僅有小學文化程度的青年很迷戀書籍,他在幾年的時間裏閱讀了大量的名人名著和名人傳記,後來竟加入了史學家的行列。凡是聽說過他的大名的人都對他的學問讚不絕口,認為他是著名大學的高材生。其實,他的學問完全源於自修和博覽群書,由於閱讀了大量名人名著、名人傳記,所以在不知道不覺中,他便形成了極具個性且優美的寫作風格。這樣自學成才的例子在我們的生活中並不少見。特別是在現在社會,文明程度如此之高,擁有了更多更先進的學習途徑,成才的機會不是更多嗎?
如果你在業餘時間也能夠自修學校課程,那麼你也一樣會獲得同樣豐富的知識。有些人早年失學,之後從未間斷學習,同樣也成就了一番事業,你能夠否認他們的價值,說他們不成功嗎?
有許多成年人不注重知識的積累,因此事業平凡,生活平凡。他們認為年輕時失去的學習機會,在老年時再去彌補,是一種愚蠢的做法。這種錯誤的觀點源於他們的懶惰,實際上,我們每時每刻都有學習的機會,隻要你把握了正確的方法,利用空閑的空間,一定會獲得更多的知識和經驗,年輕時所荒廢的學業,在一定的時間內完全可以彌補,甚至會理解得更透徹,掌握得更紮實。
人在一生中時刻都可以接受再教育,很多知識在人到中年時學習會更有利,因為多年的人生經驗,使他們的判斷力得到了升華,他們懂得惜時如金,所以會利用一切機會、尋找一切途徑豐富自己的知識寶庫。
許多人並沒有從應試的學校教育中得到很多教益,因為年輕人貪戀玩樂,根本不懂得積累知識的重要性,直到中年時期,知識的貧乏讓他們嚐盡了苦頭,所以他們才努力用功,以彌補知識上的缺陷,同樣也能收獲成功的喜悅。
社會是一個大學校,無論什麼人接觸到什麼事,得到什麼經驗,都可以成為極好的教材。隻要放開思想、放開手腳,每時每刻都可以吸收更多更豐富的知識,然後在空閑時,細細咀嚼消化那些零散的知識,把它納入你的知識網絡,使它們升華為更精湛、更有意義的學問。
凡事應簡潔明了
凡事簡潔明了,切中要害,既是一種機敏,也是一種智慧。話人人都會說,這不足為奇,但思想卻像沙裏的金子,它才能真正啟發大家思考。寶石的價值不在於它的重量;日常呼吸的空氣,一旦經過壓縮,就擁有了炸彈一樣的力量,再堅固的岩石也抵擋不住;涓涓細流一般的娓娓勸說,也許會在我們思想中不留任何痕跡,但換成震天獅吼,卻具有摧枯拉朽、滌蕩一切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