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性格,了解自我
性格是指表現在人對現實的態度和相應的行為方式中的比較穩定的、具有核心意義的個性心理特征,是一種與社會相關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許多社會道德含義。性格表現了人們對現實和周圍世界的態度,並表現在他的行為舉止中。性格主要體現在對自己、對別人、對事物的態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
在心理學上,性格同時是一個術語。是指性格是一個人在對現實的穩定的態度和習慣了的行為方式中表現出來的人格特征,它表現一個人的品德,受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影響。這些具有道德評價含義的人格差異,我們稱之為性格差異。性格是在後天社會環境中逐漸形成的,是人的核心的人格差異。性格有好壞之分,能最直接地反映出一個人的道德風貌。
性格是在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同時也受個體的生物學因素的影響。
本性和性格的區別:
性格是後天所形成的,比如靦腆的性格,暴躁的性格,果斷的性格和優柔寡斷的性格等。
本性是人天生所具有的,不可改變的思維方式。本性是先天所形成,比如自尊心,虛榮心,榮譽感等。人的本性包括有求生的本性,懶惰的本性和不滿足的本性。
很多人經常會忽略自己的性格問題,其實性格是什麼呢?性格對人的心理活動的影響巨大嗎?這些問題看起來是非常簡單的,但是要進行實際的分析,還是一個蠻複雜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方麵是因為性格的成因複雜,同時性格的表現也是具有多樣性的特點。它是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長期的精神狀態,心理谘詢師即是通過對求助者性格進行分析,進而研究產生相應行為的特點和現實狀況。
性格的心理學釋義為人在對現實現象的態度以及對此做出的相應的行為表現方式的綜合體現。它是社會屬性最重要的表現方式,也是心理活動的重要因素的體現,正是因為它的重要性,所以一直以來也是心理學研究的重點範疇,所以需要根據性格的特征分析性格的表象方式,進而達到解決實際問題的實際效果。性格形成的因素很複雜和細碎,但是如果概括出其形成的主要表現,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麵,分別是基因遺傳因素,成長期發育因素以及社會環境的影響因素。可以說它既有來自於本身的因素,同時也具備著相應的環境影響。所以從這個角度分析,性格是可以改變的,但是需要大量量變之後的質變作用。
通過上麵的研究可以分析得出結論,心理谘詢師研究其實際意義主要體現在兩方麵用途,首先是通過對當事人的性格進行分析,進而了解產生心理困惑的性格因素,同時根據性格的特點,指導當事人去規範自己的性格,進而解決心理困惑。
東方古語雲:“積行成習,積習成性,積性成命”,西方也有名言:“播下一個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可見對性格形成的看法都一樣,那麼什麼是性格?堯穀子認為人的性格就是人性決定的人格。性格是人格的表現。
相對均衡主義認為,事物的變化發展有失衡型、離衡型、趨衡型、均衡型四種相對均衡類型。這是從事物的變化關係講,從事物發展的程度講,這四種類型表現為低,較低,較高,高。任何事物包含四種狀態,人性的十八個層麵,每一個層麵包含四個質的不同的特點,這樣共有72個性格,行為可分為積極、較積極、較消極和消極性;形體可分為美、較美和較醜醜以及健康、較健康和較差差;情感可分為熱情、平易、冷漠、冷淡;認知可分為優、良、中差;精神可分為堅韌、堅強、脆弱和懦弱;目的可分為明確、較明確、較不明確和不明確,曆史有至善,未來存至美。每層依據標準不同劃分不同的質,因此,描述人的質的詞語非常之多,比如聰明伶俐,善解人意,風趣幽默,思想開放,積極進取等等。性格是人性發展的格調,18個人的性質,每個有4個級別,這樣共有72個性格。
氣質與性格之間的關係
氣質與性格二者有著相互滲透、彼此製約的複雜關係。氣質的生理基礎根據巴甫洛夫學派觀點,就是人與高等動物中共有的高級神經活動類型;而性格則是高級神經活動類型或氣質的先天特點與神經係統在外界環境作用下後天形成暫時的聯係係統或動力定型的“合金”。正如巴甫洛夫曾指出的那樣:“一個人一麵有著先天的品質,另一麵也有著為生活情況所養成的品質,這是很顯然的。這就是說,如果說到那些先天的品質時,就是指神經係統類型而言,如果說到性格的話,那就是指那些先天的傾向……與那些在生活期間受生活印象的影響所養成的東西之間混合物了。”所以在性格的表現上,就不可避免地要塗上各種氣質的色彩,也就是氣質影響著性格的動力征。例如,同樣是勤勞的性格特征,多血質的人在工作中容易表現情緒飽滿、精力充沛;而粘液質的人則可能表現為踏實肯幹、操作精細。同樣是勇敢的性格特征,膽汁質的人可能表現為猛打猛衝,怒不可遏;而粘液質的人則可能表現為沉著應戰、威武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