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性格決定人生(1)(2 / 3)

有些人平時特別容易激動,生活中一遇到困難或稍有不如意的事情,就整天焦慮、緊張,還有恐懼感,這種性格的人很容易得高血壓病。

有的人生來樂觀,而有的人卻容易悲觀失望,抑鬱性格的人遇到一點不順心的事就容易情緒消沉,對工作、活動喪失興趣和愉快感,憂心忡忡,有時還有自殺念頭,很容易得抑鬱症。

性格與健康之間應該是互動的關係,我們常說的身心平衡就是這個意思。一個人心情好了,健康狀況就會好;人的身體健康了,心情也就自然會舒暢。

堅強的意誌和毅力能增強人體的免疫力。而免疫力又受到神經係統和內分泌係統的調節和支配。神經係統是由中樞神經和周圍神經組成。由這兩個係統通過神經纖維與激素來調節和支配免疫係統,而免疫係統同樣對神經、內分泌係統有調節作用,相互調控使機體與外界保持動態平衡、維護身體健康。一旦某個環節發生故障,自身調節障礙,都可能對其他係統的功能產生影響而致病。

比如,婦女因精神情緒紊亂、生活不規律可導致月經失調,在哺乳期可導致泌乳停止。美國抗癌協會曾有統計資料說明,約有10%的癌症病人可以自愈,這說明堅強的意誌和毅力能激發體內產生“腦啡呔”樣物質,增強機體免疫力,在體內產生很強的抗癌力甚至自愈力。

樂觀、知足、友善的個性和恬淡、平和的心態,能刺激人體釋放大量有益於健康的激素。大腦可以合成50餘種有益物質,提高自身免疫功能,其功能狀況往往決定人對疾病的易感性和抵抗力。樂觀、知足、友善的個性和恬淡、平和的心態能刺激機體釋放大量有益於健康的激素、酶,促進新陳代謝。

恐慌、自我封閉、敏感多疑、多愁善感,或過於爭強好勝,或過分追求完美,都容易造成內心衝突激烈、人際關係緊張,這種狀況會抑製和打擊免疫監視功能,誘發或加重疾病。

俗話說:“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在我們生活的大千世界中,每個人都要麵對許多人和事的變化,都要受到各種各樣的刺激和影響。針對某一事物,不同的性格會表現出不同的情緒反應。情緒反應不僅要通過心理狀態而且要通過生理狀態的廣泛波動實現。中醫把人的情緒歸納為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當這些精神刺激因素超過人的承受限度,或長期反複刺激,便會引起中樞神經係統的失控,導致內髒功能紊亂,從而引發疾病,甚至會使髒器發生器質性病變。

人的心態,尤其是情感和情緒是生命的指揮儀和導向儀。在一切對人不利的影響中,最使人頹喪、患病和短命天亡的就是不良情緒和惡劣心境。相反,心理平衡、笑對人生,特別有利於身心健康。所以有人說:“自信而愉快是大半個生命;自卑和煩惱是大半個死亡。”愉快的情感會使健康人不容易患病,而使患病者乃至危重病人也能得以康複,創造奇跡。

因此我們說性格是生命的指揮儀和導向儀。保持良好的性格是促進健康的重要因素,是保證健康的重要秘訣。

性格與人際關係

擁有豐富多彩的人際關係世界是每一個現代人的需要。可是,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的這種需要都沒有得到滿足。他們總是慨歎世界上缺少真情,缺少幫助,缺少愛,那種強烈的孤獨感困擾著他們,折磨著他們。其實,很多人之所以缺少朋友,僅僅是因為他們在人際交往中總是采取消極的、被動的退縮方式,總是期待友誼從天而降。這樣,雖然他們生活在一個人來人往的工作場所,卻仍然無法擺脫心靈上的孤寂。這些人隻做交往的響應者,不做交往的始動者。

要知道,別的同事是沒有理由無緣無故對我們感興趣的。因此,如果想贏得別人的友情,與別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擺脫孤獨的折磨,就必須主動交往。而主動交往的第一步便是對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抱有較好的態度,這樣才能邁開人際交往的第一步。但遺憾的是,很多人就是在這一點上出了問題。出於很多種的原因,他們總是對人際交往采取一種十分消極的態度,有排斥、恐懼、厭煩,進而遠離人群,將自己封閉在自己的個人世界裏。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有兩點原因影響人們不能主動交往,而采取被動退縮的交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