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容是一種藝術,寬容別人不是懦弱,更不是無奈的舉措。在短暫的生命中學會寬容別人,能使生活中平添許多快樂,使人生更有意義。當我們在憎恨別人時,心裏總是憤憤不平,希望別人遭到不幸、懲罰,卻又往往不能如願,一種失望、莫名煩躁之後,使我們失去了往日那輕鬆的心境和歡快的情緒,從而心理失衡;另一方麵,在憎恨別人時,由於疏遠別人,隻看到別人的短處,言語上貶低別人,行動上敵視別人,結果使人際關係越來越僵,以致樹敵為仇。這種嫉恨的心理對我們的不良情緒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而且,今天記恨這個,明天記恨那個,結果朋友越來越少,對立麵越來越多,這會嚴重影響人際關係和社會交往,成為“孤家寡人”。這樣一來,不僅負麵生活事件越來越多,而且自身的承受能力也越來越差,社會支持則不斷減少,以致情緒一落千丈,一蹶不振。可見,憎恨別人,就如同在自己的心靈深處種下了一粒苦種,不斷傷害著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不是如己所願地傷害被我們所憎恨的人。所以,在遭到別人傷害、心裏憎恨別人時,不妨做一次換位思考,假如你自己處於這種情況,會如何應付?當你熟悉的人傷害了你時,想想他往日在學習或生活中對你的幫助和關懷,以及他對你的一切好處,這樣,心中的火氣、怨氣就會大減,就能以包容的態度諒解別人的過錯或消除相互之間的誤會,化解矛盾,和好如初。這樣,包容的是別人,受益的卻是自己,自己就能始終在良好的人際關係中心情舒暢地學習與工作。
無論你一生中碰到如何不順利的事情,遭遇到如何淒涼的境界,你仍然可以在你的舉止之間顯示出你的包容、仁愛,你的一生將受用無窮。
春秋時期,楚莊王是個既能用人之長又能容人之短的人。
在一次慶功會上,楚莊王的愛姬許姬為客人們倒酒。忽然一陣風吹來,把點燃的蠟燭刮滅了,大廳裏一片漆黑。黑暗中有人拉了許姬飄舞起來的衣袖。聰明的許姬便趁勢摘下了那個人的帽纓,摟著便大聲請求莊王掌燈追查。胸懷大度的莊王認為,這個臣子可能是酒後失態,不足為怪。莊王對許姬說:“武將們是一群粗人,發了酒興,又見了你這樣的美人,誰能不動心?如果查出來治罪,那就沒趣了。”他立即宣布,此事不必追查。還讓在座的人都在黑暗中取下帽纓,並為這次宴會取名為“摘纓會”。
後來,吳國攻打楚國。有個叫唐狡的將軍作戰英勇,屢立戰功。事後,他找到莊王,當麵認罪說:“臣乃先殿上絕纓者也!”
由於楚莊王胸襟開闊,寬厚容人,對下屬不搞求全責備,於是才保住了人才,調動了他們最大的積極性。
其實,學著去寬容地對待別人和自己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難,在我們生活中的一些細節之處能做到以下幾點就很不錯了:
1.得理且饒人
不要抓住他人的錯誤或缺點不放,得饒人處且饒人,這樣不僅會減少矛盾,也會提升自己的善良品質,進而會形成一種良好的社會風氣。這種與人為善、悲憫眾生的品德,正是人類生存所需要的美德。有缺陷,有急難,甚至有罪的芸芸眾生,誰沒有一處兩處需要別人幫助呢?從根本上說,誰又有資格裝出天主的樣子來審判和懲罰他人呢?誰沒有偶爾疏忽或急中出錯,需要別人寬恕的時候呢?如果我們拘泥於這種低層次的偏執,則不僅會使他人尷尬難堪,悲從中生,也會讓自己無端生仇。而且在人的這種相互計較中,社會陰暗麵上升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向善大於任何對錯是非和人間法律。記住這些話,不為難人,得饒人處且饒人。不僅對一般人,也包括那些與我們結有仇怨,甚至是懷有深仇大恨的人。做人要給他人善緣,對他人寬容。
2.愛我們的敵人
“愛我們的敵人”是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在這個世界上,充滿包容的心靈裏是不會有任阿敵人的。愛我們的敵人,這一處世之道包含了真知灼見,因為如果憎恨我們的敵人,隻會使正在燃燒的怒火火上澆油,而寬容則能熄滅我們的仇恨之火。
在我們身上有這樣一種規則:用善意來回應善意,用凶殘來回應凶殘。即使是動物也會對我們的各種思想做出相應的反應。一個馴獸員通過親切友好的善意,用一根細繩便能指揮一頭野獸,但如果靠暴力,也許10個人都不能將這隻野獸動一下。一個佛教徒說:“如果一個人對我不懷好意,我將慷慨地施予我的包容、仁愛之意。他的邪惡意圖越強,我的善良之意也就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