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鍛造成功的好性格(2)(3 / 3)

他卸職以後,慕名前來拜訪的人絡繹不絕,劉伯溫對來訪的親友鄉鄰總是非常熱情,以劄相待,但他從不與他們談論朝廷的政治和自己過去取得的功績。

有一次,一位朋友來看劉伯溫,提到朱元璋專用淮人以及胡唯庸排除異己的事情。對此劉伯溫言語謹慎,還沒有等朋友說完,他就大談起垂釣的技巧與樂趣。這位朋友非常吃驚,逢人便講劉伯溫看破紅塵了。劉伯溫正是要給人留下這樣的印象,這就是他的高明之處。

有些精明的人根本不需要你將話全部說出來,他隻需要隻言片語就可以推測出你潛在的意思。因此言語謹慎還要注意避免一些由於大意而間接表達出來的內容。

謹慎言語還包括謹慎承諾,就是不要輕易答應別人什麼事情。在不了解客觀情況的時候,要信守諾言,即使再難也要盡最大努力去履行。不自量力的承諾往往人財盡失。這樣的結果是失信於人,影響了相互間的交往。交往中離不開信譽,失信失言會失去交往的根基。因此在與人交往中應當注意謹慎言語,謹慎承諾。

2.謹慎行事

處在紛繁複雜的社會中,你的一舉一動都可能受到他人的關注。他人憑主觀判斷,免不了評頭論足、說三道四。古人說“眾口鑠金,積毀銷骨”,意思就是說眾人異口同聲地說某一個人的壞話,可以把這個人毀掉。為了讓自己的生活安寧自在,就需要謹慎行事,凡事三思而後行,這樣才能在這個社會站穩腳跟,幹好事業。

人生的道路,是通過自己每日每時一步一步走出來的。隻有一點一點地進步,才能走出光輝的足跡,其中關鍵就是每一步都要細心考慮,否則差之毫厘,謬以千裏。

謹慎可以防止失敗,但是需要提醒的是,謹慎並不代表優柔寡斷和自卑。對於困難和可能的失敗,從消極的角度去想,越想越擔心,越想越害怕,越想越傾向於退卻。這就不再是謹慎,而是一種害怕失敗的心態。

當遇到挑戰和嚴峻形勢的時候,人們大多習慣於小心謹慎,保全自己。但是這種謹慎一旦失去信心,就不是必要的謹慎,而是害怕失敗的精神枷鎖了。結果不是考慮怎樣發揮自己的優勢和克服可以避免的困難,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怎樣縮小自己的損失上。這必然以失敗告終。

美國傳奇式人物,著名拳擊教練馬托說:“英雄和懦夫都會有恐懼,但英雄的恐懼是謹慎,懦夫的恐懼是害怕。”

培養行動型性格

傑克·韋爾奇給年輕人的忠告是:“如果你有一個夢想,或者決定做一件事,那麼,就立刻行動起來。如果你隻想不做,是不會有所收獲的。要知道,100次心動不如1次行動。”

在生活中至少存在兩種類型的人:一是天天沉浸於幻想中,看不到一點行動的痕跡;二是善於把想法落實到計劃中,成為一個敢於行動的人。你是哪一類人?憑你自己的經曆,你已經找到了答案。

但是,這個看似人人皆知的問題,在許多人身上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因為他們常常把失敗的原因歸罪於外部因素,而不是從自身找到失敗的病根。其中很重要的一條是:這些人常常是一名幻想大師,麵對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時心動不已,總以為光憑自己的意願就能實現人生理想,就能過自己想過的日子,就能成為一個被人羨慕的人。拋開這些特定的人不講,實際上在我們身邊,那些天天抱頭空想自己未來的人,之所以沒有人生的進展,就在於他們都是“心動專家”,而不是“行動大師”。

有人說,心想事成。這句話本身沒有錯,但是很多人隻把想法停留在空想的世界中,而不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中,因此常常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當然,也有一些人是想得多幹得少,這種人隻比那些純粹的“心動專家”要強一些,要好一些。因為行動是一個敢於改變自我、拯救自我的標誌,是一個人能力的證明。光心想、光會說,都是虛的,不能看到一點實際的東西。美國著名成功學大師馬克·傑弗遜說:“一次行動足以顯示一個人的弱點和優點是什麼,能夠及時提醒此人找到人生的突破口。”毫無疑問,那些成大事者都是勤於行動和巧妙行動的大師。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需要的是用行動來證明和兌現曾經心動過的金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