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年的走街串巷中,他又有一個新的發現:一些商店樓麵雖然亮麗而招牌卻比較黑,一打聽才知道是清洗公司隻負責洗樓不負責洗招牌的結果。他立即抓住這一個空當,買了人字梯、水桶和抹布,辦起一個小型的清洗公司,專門負責擦洗招牌。如今他的公司已有150多個打工仔,業務也由上海發展到杭州和南京。
前不久,他坐火車去北京考察清洗市場。在北京車站,一個撿破爛的人把頭伸進軟臥車廂,向他要一隻空啤酒瓶,就在遞瓶時,兩個都愣住了,因為五年前,他們曾換過一次票。
也許有人會覺得這個故事很可笑,而有的人心裏卻覺得酸酸的。同樣是來自農村的人,隻是由於生活理念不同,他們之間的差距居然那麼大。一個是利用當地的特點,賺取合理的錢財,由此而徹底改變了自己的命運。而另外一個呢?很明顯,他卻是有點貪圖消極的安身立命,而忽略了積極進取的精神。當然撿破爛也是一種謀生的方法,可是兩相對比起來,這個差別未免也太大了。
由此我們可以提一下另外一個故事:
一位心浮氣躁、心煩意亂的人去拜訪禪師。他問禪師:“我這輩子就注定這麼過嗎?您說真有命運嗎?”那位禪師說:“有的。”
禪師讓他伸出左手指給他看,一麵還說:“你看清楚了麼,這條斜線叫事業線,這條橫線叫作愛情線,這條豎線叫作生命線。”
然後禪師又讓他左手慢慢地握起來,握得緊緊的,問他:“你說這幾條線現在那裏?”
那人說:“在我的手裏呀。”
禪師說:“對,命運就在你得手裏,靜下心來,調整好你的情緒和心態吧。”
這回那人恍然大悟,謝了禪師而去。
這話說得好,說得錚錚有理。命運就在你手裏,自己不努力,豈能怪命運?我們也靜下心來,反思自己對待工作的心態、工作的方式、工作的能力是不是導致了生活中某些缺憾?
日本著名的管理大師安崗正篤講過這麼幾句話:心態變則意識變,意識變行為變,行為變則性格變,性格變則命運變,也就是說心態決定了我們的命運。這些話足以引起每個人的深思。
心態不好的人最先擾亂的是自己平靜的工作和生活,而不是別人的成功。何謂“心態”?在心理學上,心態是指人內心一種比較微弱而持久的情緒狀態。它具有彌漫的特點,往往會影響人的整個精神狀態,使這段時間的所有活動都染上同樣的情緒色彩。“人逢喜事精神爽”、“悶悶不樂”等詞語即是人心態不同的寫照。
心態對人的學習、生活、工作、健康都有重要的意義。積極向上、樂觀平和的心態能使人精力倍增,從而提高學習工作的效率與效果,增強信心和希望,並有易於健康;反之,消極處世、悲觀浮躁的心態則使人頹喪消沉,處理事情的能力也會大打折扣,前麵那個關於兩個來自農村的人的不同的命運,不正說明了這個問題嗎?由於個人的心態調節不好,從而降低人學習工作的效率與效果,使人喪失信心和希望,經常處於不良的心態中,還會有損健康。因此,控製不良心態,培養良好心態對每個人都是很重要的。
人的心態常常失去平衡,關鍵在於進行自我調整。心態的調整實際上就是理性的“我”和實際的“我”對話與鬥爭,它首先是一種自省與自查,是一種認真的自我審視,是一種無情的自我剖析。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我們一生很少有幾次感到自己生活是一帆風順的。在現實生活裏,每一個人都無一例外地要麵對他人、麵對環境、麵對社會,人生的多變、工作的不順心、生活的不如意、他人的誤解等等,都在擠壓緊逼著,難免使人產生抱怨、苦悶、牢騷、心情煩躁、怨天尤人、心態跌入低穀,意誌隨之消沉,思維也停留在狹隘的空間。但是,牢騷、抱怨本身絕不能消除自己心中的苦悶,消除的唯一辦法隻能是不斷進行有效的自我調整,經常與人溝通、交流,善於是自己的心態保持平衡,找到適合自己的基點,以獲得生存的空間和發展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