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做人需要不斷完善自我形象(1)(1 / 3)

自我是人格的呈現

自我的分化與人格的發展就有著必然的聯係。若以人的本質為研究起點,且把人的本質看成是一種生命的生成性過程,那麼我們將會發現:自我是人的個體本質的根本體現,而人格則是自我的多方位呈現;如果以人格的現實狀態為研究起點,那麼我們將得出這樣的結論:自我是人格的核心,人的本質是人的自我特性的人格化(曆史過程中的社會化)。

在現實生活中,人的自我可以看做一個由“真實我”、“現實我”與“理想我”為分別內容所組成的人格體係,人的“真實我”(個體本質存在的內在狀態)與人的“現實我”(個體存在的外在狀態)以及與人的“理想我”(個體存在的未來想象狀態)是有距離的,這一距離表示著自的同一的“張力”程度,自我張力的變化又決定著個體人格狀態的變化與轉換。自我同一對應於健康的人格,自我分化對應於雙重人格,自我分裂則對應於病態人格。

自我同一性確立的過程包含著以下內容:自我尋覓、自我發現、自我形象的產生、自我描述與概括、自我評價、自我沉思;自我價值的認識、社會性自我的確立、群體自我的形成與強化、自我控製與自我完善、自我實現與自我高峰體驗的獲得。

青年的人格衝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首先是青年的情感衝突,青年時期是情感最豐富的時期,青年人的情感思維水平往往高於他的理性思維水平,其自我控製的能力尚不足,因此,青年人的情感很容易被“激惹”,但是從社會的期望來看,社會更多的是要青年理性的選擇。

其次是青年的需求衝突:青年時期也是需求最旺盛的時期,青年人比其他年齡時期的人有更高的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而且青年獲取需求的行為往往會轉化為社會性的行為。問題是青年的需求滿足線總是高於社會的平均需求線,於是在兩條需求線之間產生了需求的“代際差”,這一需求的代際差不僅導致了不可逾越的“代溝”,而且常常導致青年的反社會行為。

再次是青年的能衝突:青年期的各種能量均處於過剩狀態,青年的生物能,儲備量大;青年的心理能如感知、記憶等均處在高峰時期;青年的思維能也達到高峰,創造性思維通過物化和非物化的兩條途徑不斷轉為能的形態,根據能量不滅定理,青年的過剩能如果不及時導泄,則會成為社會的有形衝突。

第四是青年的個性衝突:青年時期個性比較豐富和鮮明,但對青年的人格評價常常偏重於社會性,強調社會的同一標準使青年人的個性受到壓抑,並與社會之間形成衝突。個性衝突是導致青年自我分化的重要因素,青年的個性發展追求著人格的獨立傾向,但由於青年心中美好的桃花源,式的理想王國與現實狀況和失望衝突,他們往往會感歎:“理想中的我們,不是現實中的我們。”由於理性的自我和行動的自我未能達到很好的同一,他們發現:“生活中的我們,不是思想中的我們。”再由於生理早熟與心理晚熟的矛盾,他們苦惱:“心理上的我們,不是生理上的我們。”這種“我們不是我們”的情感體悟與內心呐喊典型地反映出青年的自我與其人格的發展存在著一種雙重衝突的苦惱。

1.雙重人格與變態人格

自我分裂——就是人格的病態。病態人格是一種較為明顯的反常人格,在人格的結構中主要表現在心理亞結構和社會性亞結構方麵病態人格或稱為人格障礙、人格異常、人格變態,它表明當一個人人格發展異常,遠遠超越正常的規範時,就顯現出一種病態的品格特征和行為模式。

導致病態人格的主要原因是人與自我綜合能力薄弱,自我分化程度加重,自我的張力超過正常的度,同時自知力大大趨弱,真實我與現實我不能保持同一而且處在分裂的界內自我分裂而引起的人格病態的主要特點是:以極端的自我為中心,智能雖然良好,但其道德觀念、理智、感情匱乏,脾氣古怪,喜怒無常,缺乏責任感與榮譽感,缺乏預見力和判斷力,具有強烈的衝動性和攻擊性,常常表現出反社會行為。

另外,還有一種病態人格表現為反社會化人格。這類人格由於在社會化過程中,出現社會化中斷、失敗,導致人格的變態這一類型雖然人數極少,但常常有反社會的越軌行為,危害性大。反社會化人格的一個突出特點是缺乏道德情感,“沒有良心”,無視社會最起碼的規範,對家規、校規、廠規等各種社會性規範有抗拒心理,憑好惡感行事。

2.人格意識的自我生成

人格意識是人在自己生命存在的絕對性價值層次上進行自我反思的結果。自我是一個多維的複合體,人格意識包括“自我意識”和“他人意識”兩個部分,自我意識中又包含著“理想自我”、“真實自我”、“現實自我”的內容與張力,他人意識中則涉及社會各層麵的價值的折射。自我意識是人格意識的基礎,人格意識是自我意識的最高發展。當自我意識關涉到他人與社會,形成了“社會性自我”時,人格意識也就基本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