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是指因缺乏與人交流而產生的孤僻、寂寞的情緒體驗,是一種封閉心理的反映。這種人由於不能與人保持正常交往,所以往往處於一種離群索居的心理狀態。
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或多或少地體驗到孤獨感。有孤獨感並不可怕。但是這種心理得不到恰當的疏導或解脫而發展成習慣,就會變得性情孤僻古怪,嚴重的甚至有可能會變成孤獨症。對此我們青年人一定要引起重視並懂得調適之道。
1、對交往要有正確的認知
人是社會性動物,人與社會的聯係實際上是通過一係列的人際交往活動來實現的。一般人都會有和他人交往和建立某種關係的傾向。
青年朋友們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生活環境的變化自我意識有了新的發展,十分渴望獲得真摯的友誼,進行更多的情感交流。所謂友誼就是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建立發展起來的真摯情感,它反映著人際關係的狀態。
因此,人際交往活動,在交往過程中獲得友誼,是適應新的生活環境的需要,是從“依賴於人”的人發展成“獨立”的人的需要。
(1)渴望情感交流
青年朋友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沒有真正走出早期人際交往中形成的“依賴他人”的“不平等的”人際交往模式,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表現出“依附於人”、“利用他人”、“個人中心”、“求全責備”等傾向,偏離友誼“無私、平等、尊重”的根本原則。
另一方麵是缺乏社交的技巧,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也不善於了解他人的情感和思想,缺乏共同的興趣和愛好等,因而導致人際交往受挫或交際範圍狹窄。長期發展的結果就是感到孤獨寂寞,缺少朋友。
交往是人類社會的一種基本的社會活動。通過社會交往,樹立正確的交往觀念,把握健康的交往內容,樹立高尚的交往道德,選擇有益的交往途徑,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這對青年朋友們的健康成長和未來事業的成功都具有重要意義。
(2)人生發展需要
人的交往是協調人與人之間心理接觸和行為一致的“調度室”,它促成人們相互結合,形成相互關係的準則,加強感情的聯係,有利於人的生存和發展;交往也是保證社會安定團結的“鎮靜劑”和“粘合劑”,以保證整個社會機器的正常運轉;一個團結、融洽、充滿溫暖和友誼的交往群體,能使人得到一種安全感、滿足感、幸福感和責任感。
青年朋友們與交往對象相互關心、相互幫助、相互尊重,自己的聰明才智和主觀能動性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這是他們人生發展和實現人生目標的重要保證。
交往是青年朋友們自我完善、逐步實現社會化的需要。人的個體社會化,是指個人向社會、向他人學習,取得社會生活的資格,由自然人變為社會人的過程,它包括傳授生活技能、教導社會規範、指點生活目標、塑造文化心態、培養社會角色等。
2、認識人際孤獨的原因
人到底能承受多少孤獨呢?1954年,美國做了一項實驗。該實驗以每天20美元的報酬雇用了一批學生作為被測者。
實驗內容是這樣的。為了製造出極端的孤獨狀態,實驗者將學生關在有防音裝置的小房間裏,讓他們戴上半透明的保護鏡以盡量減少視覺刺激。接著,又讓他們戴上棉手套,並在其袖口處套了一個長長的圓筒。為了限製各種觸覺刺激,又在其頭部墊上了一個氣泡膠枕。除了進餐和排泄的時間以外。實驗者要求學生24小時都躺在床上。可以說,這樣就營造出了一個所有感覺都被剝奪了的狀態。
結果,盡管報酬很高,卻幾乎沒有人能在這項孤獨實驗中忍耐3天以上。最初的8個小時好歹還能撐住,之後,學生就吹起了口哨或者自言自語,有點煩躁不安了。在這種狀態下,即使實驗結束後讓他做一些簡單的事情他也會頻頻出錯,精神也集中不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