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猶豫並不是深思熟慮,而是錯失良機,短暫而快速的觀察之後,吳中元借著樹木的掩護,衝到了山腳下,爬上了隊尾的一輛汽車,但他並沒有進入篷布車廂,而是鑽進了卡車後麵拖著的炮車,炮車外麵都包裹著帆布,大炮本身也有射擊位,他就蜷縮在這裏。
到得這時,吳中元才略有放鬆,他的衣服褲子全被汗水濕透了,異常緊張加上體力透支,藏好之後一直在瑟瑟發抖。
要是用一個成語來形容他此時的精神狀態,驚弓之鳥無疑是最貼切的,他沒有後援,屢受誆騙,不管是哪一方都對他虎視眈眈,每走一步都是如履薄冰,戰戰兢兢。
所有的驚弓之鳥都會伴隨著杯弓蛇影,沒有安全感,精神緊張,患得患失,多疑焦慮,哪怕藏在炮車上他也並不安心,甚至懷疑這個拉練的隊伍是真的在拉練,還是受人指派,故意走這條路引他自投羅網。
此時唯一能令他感覺安全的就是包裏的那把槍,盡管他不太可能使用,卻也會令對方有所顧忌。
待得情緒稍穩,吳中元拿出小刀將包裹炮車的帆布劃了個不大的口子,這樣至少能看到外麵的情況。
身心俱疲導致了昏昏沉沉,但他不敢睡,如果睡著了,發生什麼意外情況他無法提前察覺,隻能強打精神,後顧前瞻。
他之所以能逃出來,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那塊石碑,這塊石碑是他自己回去之後留下來的,目的應該有兩個,一是給現代的自己提個醒兒以此規避風險,二是消除心裏的一些遺憾,目前來看這個石碑的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為他安全的逃出來了。
不過也不能因此就斷定這個石碑能改變一些既定會發生的事情,因為按照狹義相對論的相關理論,有些事情哪怕提前知道了結果,也隻能改變事情的發展過程,改變不了事情的最終結果,該發生的事情遲早還是會發生。
究竟是隻能改變一些不重要的過程,還是可以連結果一起改變,有個很簡單的驗證方法,那就是盡快趕到第二處位置,如果小巫師能順利把他送回去,石碑的出現就可以改變結果,如果中途出現變故,導致小巫師沒能把他送回去,石碑的出現就隻能改變過程。
仔細回憶石碑上的內容,可以發現幾條重要的線索,第一條就是他最終還是回到了遠古時期,第二條是回去之後的日子並不好過,不然也不會有“這麼糟糕”一說。第三條就是四月十五日落之前如果能夠趕到第二處地點,就能提前回歸。最後一條是王欣然和趙穎都是好人。
除了這四條明麵上的線索,還有一條非常重要的隱形線索,那就是除了依靠這兩個巫師送他回去,還有另外一種方法可以回歸,他是在小巫師也死去的情況下憑借這種方法回去的,為了使用這種方法,他又在現代滯留了一年。
複雜的線索逐一理順,天也亮了,車隊自路邊一處平坦區域停了下來,車上的戰士下車撒尿洗刷,吃完飯之後繼續上車趕路。
熬到上午十點,吳中元自炮車挪到了前麵的卡車上,他運氣好,這最後一輛卡車拉的是行軍的給養,吃的東西是一種可以自熱的壓縮幹糧,戰士們吃飯時他留心觀察過,誰想吃幾個就吃幾個,也不用跟誰報備,盒飯沒有準確數量。
上了寬敞的卡車,就不想回炮車了,但他不敢在卡車上滯留,將背包裝滿這種壓縮幹糧就挪回了炮車。
實則他是想自卡車上吃完再回去的,但這種幹糧得加水才能熱,而卡車上沒水。
中午車隊又停了一次,是吃午飯,吃午飯時戰士們有過交談,交談中雖然沒有提及此行的目的地,卻說下午跑快點兒,爭取天黑之前趕到山裏進行實彈演練,如此一來吳中元心裏就有數了,等車隊開動,就挪回卡車,自車廂裏睡了一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