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回答吳中元這個問題的隻有黃海林,“有兩種可能,一種是他們找到了通往祭壇的路,此時正在繼續深入。還有一種可能是他們退了回去,這時候仍在迷宮裏徘徊。”
黃海林言罷,吳中元追問道,“你感覺哪種可能大?”
黃海林聳了聳肩膀,“這可說不好。”
“四處找找看。”王欣然轉身向右側的那排屍體走去,吳中元也跟了過去,楊弈和蕭琴貼著石壁觀察尋找。
吊死的屍體一共有八具,其中五具是幹屍,另外三具是雇傭兵,由於石室裏非常幹燥,那五具幹屍已經脫水變成了木乃伊,由於死去多年,身上的衣物早腐朽殆盡,黑褐色的皮肉裸露在外,五具幹屍全是男子,身上並沒有紋身,被吊死的人無一例外的會張著嘴,表情痛苦而猙獰。
在屍體的下方散落著一些雜物,有衣服的碎屑,也有兵器和一些小物件,雖然有五具幹屍,但是兵器隻有四件,兩把刀,一把劍,一柄斧頭。雜物是幾個已經酥化了的貝殼兒和幾塊佩玉。
我國在商朝之前的貨幣不是金銀也不是銅幣,而是貝幣,這幾個貝殼兒就是商朝之前的某個年代的貨幣,兵器全是青銅打造的,青銅的硬度一般,由它打造的兵器也就算不得神兵利器。
佩玉是最有研究價值的,不同時期的玉器有不同的特點,這幾塊佩玉表麵光滑,雕刻古拙,中規中矩卻很有層次感,這種雕刻方法是很明顯的勾徹手法,這是夏朝玉器的顯著特點。
再看其材質,有青玉,有獨山玉,還有綠鬆石,不同時期的人對玉有不同的偏好,夏朝人對玉器重色不重種,所謂色,就是玉的顏色,而種,就是玉的質地,夏朝人隻看玉器的顏色好不好看,不太在乎玉器的質地是否細膩幹淨。
“他五個人應該生活在夏朝的中期。”吳中元說道。
王欣然此時正在檢視地麵上的彈殼兒,那三個被吊死的雇傭兵臨死之前曾經慌亂的開過槍,地麵上散落了一些彈殼兒,聽得吳中元說道,王欣然抬頭問道,“能不能判斷出來這裏的是哪位勇士?”
“夏朝存在了大約五百年,這些玉器明顯帶有夏朝中期的特點,按照時間推斷,可能性最大的是那位前往公元前1947年的那位勇士。”吳中元說道。
“這個勇士什麼情況?”王欣然問道。
吳中元回憶說道,“此人是個年輕男子,名叫吳夲,出發時二十五歲,這個人輕功很好,擅用弓箭。”
“這人什麼性格?”王欣然追問。
吳中元搖了搖頭。
王欣然疑惑看他,她知道小巫師的羊皮上寫了什麼,為了方便吳中元尋找辨別,每位勇士的樣貌性格小巫師都有描述。
“這人是個啞巴,性格應該比較孤僻。”吳中元說道。
王欣然點頭過後伸手抓著其中一個雇傭兵的腰帶想要將此人的屍體拉下來,但絞扣非常堅韌,她屢試無果。
“如果這麼容易斷,他們當年也就不會死了。”吳中元指著那幾具幹屍說道,這些幹屍被套住時兵器都帶在身上,在被吊死之前他們不會不嚐試割斷絞扣。
王欣然用燈光照射那幾具雇傭兵的屍體,“他們的背包還在身上,武器也沒有被取走。”
“幸存的那些人可能走的比較倉促。”吳中元隨口說道。
“不對,”王欣然指著屍體腰間的步槍*,“你看,*還在,此前他們曾經耗費了不少子彈,哪怕他們不帶走給養和槍支,至少應該帶走*。”
“你的意思是?”吳中元歪頭看她。
“我的意思是他們可能看不到石室裏的真實景象。”王欣然說話的同時攀附著屍體,將屍體上的背包和槍支彈藥取了下來。
“應該不是,”吳中元指著地上的那些雜物,“這些東西曾經被人翻動過,還有石台後麵的陷阱,也曾經有人下去過,如果他們看不到石室裏的真實景象,又怎麼能翻動尋找?”
王欣然仍然感覺自己的看法是正確的,卻沒有足夠的理由反駁吳中元。
這三具屍體有兩具背著自動步槍,王欣然將步槍和*全部取下,自己背負了一支,另外一支給了黃海林,還剩下六個*,一人三個。
眾人隻帶有手槍,這意外所得彌補了眾人火力上的不足,隻可惜子彈太少,每人不到一百發。
蕭琴和楊弈此時已經圍著石室轉了一圈兒,並沒有找到潛在的出口。
對於這樣的結果,黃海林並不感覺意外,“你們先休息一下,尋找出口的事情交給我。”
“你研究的怎麼樣了?”蕭琴指著黃海林拿在手裏的銅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