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小白和自己同在一個島嶼的鄰居取得共識之後,沒有耽擱時間,立刻離開了她的營地,急匆匆穿越白霧迷漫的叢林,往自己的營地跑去。他在陸冰的營地待了十七分鍾,路上來回跑耗費了二十三分鍾。他趕回營地的適合,營地內21個野蠻人農民砍伐的木頭正好超過了造一座渡口所需的100木頭,達到103木頭。
清晨九點十分,叢林裏的白霧漸漸散去。
秦小白帶上9個野蠻人農民,拖著營地內所有的木頭,拉往最近的海岸線,興建渡口。
這處港灣他已經在周遊全島的時候就選好了,距離他的營地約1.5公裏的海岸線的一塊巨岩處。那裏是離營地最近的海岸,剛好可以容納一座渡口,適合停泊數量眾多的木筏。另外還可以在巨岩上建一座哨所,方便眺望海上的敵情。
把103木頭堆積到巨岩旁邊,讓5個野蠻人農民在巨岩附近伐木,把渡口周邊的地方清空擴大。
他自己則和4個野蠻人農民一起造渡口。
秦小白已經計算好了時間,5個人一起造渡口隻需要1個小時。等這座渡口造好,其餘野蠻人農民在這一個小時內新砍伐采伐的木頭是48單位。50木頭便能造一艘小木筏,正好足夠。
馬上開始動手。
秦小白和4名野蠻人農民,在海岸打樁,造渡口。
渡口的構造其實非常簡單,就是一排木樁延伸到水裏去,然後在上麵鋪上一層結實的木板,並且在旁邊搭建一處簡易工房和魚倉,用於造木筏和囤積魚。
造這樣一座渡口並沒有什麼技術含量,隻是讓捕魚的小木筏非常方便卸載糧食,不至於擱淺。
他們大木棒和石斧,用力把一根根的粗大的木樁捶打下泥地裏去,打兩排木樁為基,鋪木板,用木釘釘牢固,一直延伸到海水中。
渡口所在的海岸線有些深。
野蠻人農民對海水深處似乎很畏懼,不敢過去。秦小白二話不說(說了對野蠻人農民沒什麼用),直接跳下海水中,遊到最深處,把最外圍的幾根木樁打上,釘上木板。
然後在岸邊搭建了一處簡易的木筏工房和魚倉。
約一個小時,一座簡陋而實用的渡口造好了。渡口,石器時代建築,耐久度600。可以造三種船隻:小木筏(0/1人)、運輸木筏(乘坐0/10人)、戰爭木筏(乘坐0/2人)。
小木筏:50木頭一艘。1人型,可供一名野蠻人農民下海捕魚,每小時可捕獲10單位的魚。
運輸木筏:250木頭一艘。10人型,需一名野蠻人戰士操縱木筏,一次可運送九名戰士前往其它海域。也可用於運送物資到其它地方。(由於是棚狀密封船身,運輸途中,無法攻擊,遭到敵軍攻擊也無法反擊。)
戰爭木筏:250木頭一艘。2人型,需一名野蠻人戰士操縱木筏,另外一名野蠻人投石兵在木筏上進行遠程投石攻擊。戰爭木筏是石器時代海上唯一的戰爭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