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二十年三月,雲南沐晟長子沐斌謀反,不久被誅殺。四月,朱棣在京城東街設立“東廠”以牽製過於龐大的錦衣衛勢力。五月,朱棣為四皇子朱高燧納妃,因沐斌謀反一事牽連,沐晟之女被封為“趙王妃”,朱高燧隻與側妃舉行大婚典禮,儀式極其隆重、舉國歡慶。
-------趙王婚後不久,意圖謀奪太子位刺殺朱棣,不料被朱棣察覺,不久後就被“貶出”京師,前往趙地彰德就藩;漢王同樣有奪嫡之心,因過於驕橫錯殺京城兵馬指揮使徐野驢獲罪,被朱棣削去護衛改封山東惠民。
我看到這裏,不禁暗自覺得詫異,《明史》所記載的這些“官方曆史”,和我所知道的曆史真相並不完全吻合,至少,趙睢“奪嫡”一事純屬一場誤會,朱棣心中非常清楚,趙睢從來沒有指使過黃儼和江保暗殺他,可是他並沒有對朝臣解釋暗殺事件的真相,也沒有命令朝廷史官在筆墨中文過飾非,反而放任他們將所見到的“表象”記錄下來。
朱棣這麼做,必定有充分的理由。
自從趙睢的腿傷殘之後,他似乎不想再將他對熙妃和趙睢的愛暴露在天下人麵前,假如趙睢做不成太子,那麼讓他做一個不為父皇所喜的皇子,反而比較安全,或許朱棣的布置另有一番深意。我相信他對熙妃和趙睢的深切愛意,無論他怎麼做,一定會有助於趙睢的將來,讓他能夠輕鬆自在地依照自己的理想生活下去。
我繼續向後翻閱的時候,卻意外發現了一個熟悉的名字------唐賽兒,這是我在青城山唐家堡時,一時羨慕唐門少女們的名諱隨意杜撰出來的名字,除了唐門中人和趙睢,幾乎沒有人知道唐賽兒就是我。難道這個唐賽兒是一個恰巧與我重名的明代女子?
我懷著無限好奇繼續向下看,《明史》的後幾頁清晰記載著一段文字。
------唐賽兒,女,明代濱州人氏,永樂二十二年初以白蓮教為名義,自稱“白蓮聖母”,借傳白蓮教發動群眾,組織起義力量,後率眾數千人於青州發動起義,設伏殺青州衛指揮使高風等官兵一萬餘人,捷報傳遍周邊州縣,民情振奮群起響應。明成祖朱棣派使召降,唐賽兒怒斬來使,明廷派安遠侯柳升為總兵,率五千京營兵馬前往鎮壓,唐賽兒明軍薄弱處突圍逃脫,朱棣疑其削發為尼或為道,遂下令搜捕,卻始終無其下落。
白蓮聖母,青州起事,反抗明廷,這個唐賽兒是我嗎?
我繼續向下翻閱,關於趙王朱高燧的記錄越來越少。
------永樂二十二年七月十七,朱棣在北征返京的途中病逝,英國公張輔、閣臣楊榮為了避免漢王朱高煦、趙王朱高燧趁機作亂奪嫡而秘不發喪,一路上沒有任何人知道朱棣的凶訊,軍中一切如常。太監海壽進京密報太子朱高熾,朱高熾得知後派兒子朱瞻基出京迎喪。朱棣駕崩後,宮中妃嬪如熙妃等人皆隨其殉葬於北京郊外長陵。
同年八月,皇太子朱高熾登基為明仁宗,政權得以平穩過渡。
次年明仁宗改元“洪熙”不久病逝於宮內欽安殿,在位時間僅僅十個月,諡為孝昭皇帝,其後宮僅譚妃一人,死後自縊殉節,諡為昭容恭禧順妃,年輕的皇太子朱瞻基以二十八歲的年齡即皇帝位,他就是後來的明宣宗。
《明史》對朱瞻基父子的記載遠遠多於朱高燧,我猶如撈針一般在史海中苦苦尋覓著朱高燧的名字,終於在朱瞻基登基後的記載中找到了他的名字,我瞪大眼睛讀完每一個字,一顆心幾乎提到了咽喉部位。
朱瞻基果然不是一個簡單的人,他從皇太孫變成皇太子,最後成為明宣宗的過程實在過於艱險,雖然趙睢不屑成為他的對手,但是漢王朱高煦從沒有放棄過奪嫡的念頭。他登基之後,外有西洋諸國和強悍北蒙虎視眈眈,內有東廠與錦衣衛互相傾軋,加上朝臣結黨、天災不斷,他所麵對的是朱棣留下的一個龐大帝國,這個帝國堡壘雖然很強大,卻有許多不為外人所知的薄弱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