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們為什麼總愛對學生說這些話?(1 / 1)

我們為什麼總愛對學生說這些話?

卷首開言

作者:萬瑋

我讀中學時,遇到好幾位有特點的老師,至今難忘。

一位是語文教師,他常說的一句話是“下一個”。那段時間,不知什麼原因,語文課一半以上排在下午。春天,最困的時候,語文老師在講台上講課文,學生們在下麵昏昏欲睡。語文老師不動聲色,忽然提出一個問題,指名請第一排的一名學生回答。慌亂間,那名學生報了一個答案,老師輕輕搖搖頭,輕輕吐出三個字——下一個,然後,又是“下一個”。最長的一次,全班半數學生站在那裏,直到有人回答正確。

另一位是數學教師,他的口頭禪是“不知道你們以後怎麼辦哦。”那個年代,上大學被認為是改變命運的機會,學生的分數既糟糕,又不用心,未來的確是讓人揪心。

最後一位是英語教師,“你們以後會感謝我的”,是他經常掛在嘴邊的話。這老師很有想法,會在課上放原版錄音給我們聽,他非常注重英語的應用,在那個年代,這是不多見的。當然,由於應試成績不佳,教的時間不長,他就被換掉了。

如今,我也做了老師,觀察到身邊的教師常常不經意地重複一些話,而自己,也有被學生熟記的口頭禪。有一年做班主任,和學生開了一個座談會,學生無意中講的一番話讓我震動。這段話很簡單:物理老師上課喜歡說“是吧”。同學中有人統計了一下,她一節課最多說了63次“是吧”。我當時就想,學生們都在不約而同地數數,這是一種怎樣的課堂狀態?

教師常說的話裏包含什麼樣的信息?

一節課45分鍾,說了60多次“是吧”,三分鍾四次,基本可以判定,教師是整節課一講到底,而且,教師篤信講的內容一定正確;“不知道你們以後怎麼辦哦”,是老師發自內心的擔憂,是老師根據過去的經驗預測學生的未來;“你們以後會感謝我的”,多少是對當下不自信的一種掩飾;而那句不動聲色的“下一個”,顯示了教師的淡定從容、不怒自威,上課要認真聽講,起碼得知道問題是什麼吧,開小差就得付出代價。

我們每天都要說很多話,做很多事。其中有些話是經常說的,有些事是經常做的。這些言語和行為都包含很多信息,看起來雜亂,實際都有因果。深居其後的是兩個關鍵因素:情緒與價值。

青年教師常常犯的一個錯誤,並不是教育無方,而是情緒失控狀態下的言行無狀。因此,心理學家常常提醒我們,要時刻覺察自身情緒的變化,並感受內心對於這種情緒的態度,是快意、痛苦還是後悔?控製情緒,提升情商,是青年教師的必修課。

比情緒更深一層的,是價值。遇到同樣的事情,有人淡定,有人暴躁,有人樂觀,有人悲觀。一個廣為流傳的笑話說,甲和乙同時在看書的時候睡著了,老師評論甲:看書的時候竟然睡覺!評論乙:睡覺的時候還在看書!

今天,基礎教育界麵臨的最大問題是學校的教育價值與學生生命成長所要追求的價值之間的矛盾。學校要控製,學生要自由,學校要分數,學生要成長,教師成為夾縫中迷茫的一群人。

對那些教了一輩子書臨近退休卻對教育越來越迷惑的老教師來說,職業生涯必定是充滿遺憾的。教育是探尋價值、發現價值、追求價值的旅程,不僅對學生,對教師同樣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