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下這個標題後,自己怎麼看怎麼別扭。自從當年明月用了《明朝那些事兒》作為一本書的名字後,“這些事兒”、“那些事兒”一類的書名開始滿天飛,似乎不是“事兒”就不值一提。不過,看起來我隻是這章用了這麼個“入流”的標題,所以在心理上也多少平靜了點兒……誰知道呢?也許吧,不管了,就讓我們從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人開始吧。
先從“那些年”說起
那些年,是指19世紀中期(1856年)至20世紀初(1920年);或者我們換個更明確的說法:“那些年”,所包含的年代是以弗洛伊德出生為起始,到夢解析理論基本成型為結束點。也許有讀者會質疑,你不是要說夢的解析嗎?怎麼改說歐洲近代史了?為啥要從年代開始說呢?莫非你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天地良心,這不是為了湊字騙稿費,而是我覺得有必要從時代背景說起。
如果我們想弄明白為啥李世民同學要幹掉自己的兄弟,逼老爸退位,自己成為唐太宗,那我們肯定要從隋朝末年說起;如果我們想分析《紅樓夢》的一些情節設定,我們一定會從曹雪芹的出身和成稿年代說起;如果我們想弄明白奧巴馬為什麼會成為美國第一位黑人總統,那麼我們肯定會從美國解放黑奴及民權運動說起;如果我們……算了不如果了,再這麼說下去肯定就是騙稿費了……舉了這幾個例子之後,我想聰明的讀者肯定明白我的意思了。那麼,就讓我從150年前的歐洲說起吧。
150年前的歐洲是個啥樣呢?說實話,有點兒亂。
一、那些年
自從16世紀歐洲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後,萌了兩百多年終於萌成了正果:到了19世紀中期,歐洲大陸的半數國家憑借著資本主義的逐步發展,充分享受到了工業革命所帶來的豐碩成果——國富民強,因此,也就有了足夠的能力在全球範圍內進行各種擴張及資源掠奪。其中,以英、法為首幾個列強國家,更是殖民地遍布全球,同時這也標誌著歐洲成為了世界的中心。但由於民主思潮和君主立憲製在歐洲各國推行進程有快有慢,所以當時一部分歐洲國家的實權還是由王室掌握,例如中、南歐各國。也就是說,19世紀其實算是整個歐洲從封邦建國的封建體製,徹底過渡到資本主義體製的最後階段。這也就造成了有些國家已經開始了大規模地工業化發展,而有些國家還在羞羞答答、磨磨蹭蹭地耗著。那個時代,可以說整個歐洲大陸都處在一種體製上交替、交接的紛亂狀態。也正因如此,國家的體製轉型、政治變革、社會結構的變更、經濟模式的轉變使得歐洲人意識形態上的開放感大大增強,再加上海外殖民為歐洲所帶回前所未聞的新物種、匪夷所思的新哲學思想等,使得整個歐洲的文化和自然科學有了長足的發展。
這是當時歐洲大陸的整個情況,現在讓我們更詳盡地縮小範圍後再來說當時的奧地利。這個必須說,因為奧地利是弗洛伊德的祖國。
關於奧地利,我們就不往遠說了——那會牽扯太多,幾乎整個歐洲都得說一遍,深究起來連我自己都會暈,簡直就是一筆糊塗賬——比中國的春秋戰國還春秋戰國(所以我很佩服精通歐洲史的人),就讓我們從19世紀初開始說吧。
奧地利在19世紀初(1815),通過維也納會議擬定出以奧地利帝國為首的“德意誌聯邦”(其實是鬆散的邦聯形式,而非結構比較緊密的聯邦製)。企圖重新建立“舊秩序”體係的歐洲政局以此來對抗早已席卷歐洲的民主思潮。這個德意誌聯邦僅存了幾十年,經過1866年普奧戰爭的失敗後被迫解體。1867年,奧地利與匈牙利簽訂了協議,又建立起了二元製的奧匈帝國(目的還是維護舊體係)。不過奧匈帝國在沉浮50多年後,伴隨著“一戰”的結束(1918)也瓦解了。而弗洛伊德生於1856年(德意誌聯邦時期)奧地利的普利堡——當時叫作弗萊堡(注意區分,不是現在德國南部的弗萊堡)。由此可以看出為什麼成年後的弗洛伊德始終對“德意誌聯邦體係”有一種親切感——因為他生於德意誌聯邦體係下。
說起來歐洲自古以來基本都是打來打去、吞並來吞並去的。前麵說了,感覺上很像我們的春秋時期——國家之間的關係很曖昧。什麼德國公主嫁給法國王儲,英國王子娶了意大利貴族的女兒,或者德國人當了英王……不過親戚歸親戚,打還是要打的。上層都這樣,就更別提民間了。這樣經過幾個世紀後,歐洲人的血統被搞得很混亂,大多跟鄰國沾親帶故(如果更進一步來說,其實整個歐洲也就兩大主力民族:盎格魯·撒克遜人和斯拉夫人)。所以,多數歐洲人並沒有清晰的國界疆土概念。基於以上這點,我們也就不能認為弗洛伊德有擴張領土的意識了(我見過有一本書說弗洛伊德最初是支持納粹思想的,這很搞笑),至少在當時聯邦體製下,那是絕大多數奧地利人非常主流的觀點。
另外,還要在這裏強調的是19世紀至20世紀的歐洲反猶太運動。這個問題很重要,至少對弗洛伊德來說很重要——他是猶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