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還有什麼觀點(1)(3 / 3)

讓我們洗把臉清醒一下後再試著往更深一步去探究。

根據前麵所說的,也就能看出一個擴展性的問題: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會把自己的父親或者母親當作異性原型(從虛幻轉換而來的),但是每個人的異性原型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雖然我們擁有這種共同的集體潛意識——相同點是:母親或父親;不同點是:各自的母親和父親——所以說這種集體潛意識還是有個體差距的。反過來再說夢,也正是因為這種“支點性”理論的差異,造成了榮格和弗洛伊德在解夢上的差異(終於說回來了),對此,我沒辦法跟讀者在這裏信誓旦旦地保證:這個錯了,那個對了(或者反過來)。還是請讀者自行辨析吧(不是我不負責任,而是沒法負責任)。不過,雖然有了原型但是事情還遠遠沒這麼簡單——這還沒完,還有另一個自我呢。

榮格說,所有人類人格中的一部分,是我們必須扮演的男性或女性角色。對絕大多數的人來說,這個角色是由他們的自然性別所決定。這點,榮格同意弗洛伊德以及其他學者的觀點,認為我們生而具有雙重性別。當人類以胎兒的身份開始我們的生命之時,我們沒有性器官的差別,僅僅是逐步地受到荷爾蒙的影響而已。之後才隨著器官的逐步完善,胎兒發展成男性或女性。同樣的,當我們以嬰兒開始我們的世間生命之時,在外人感覺既非男性也非女性。但當我們慢慢有了性別上的區分,並且借由整個人類帶給我們這種性別差異之說的時候,我們則會受到社會所帶來的影響,而它將逐步把我們塑造成男人或女人。在所有社會中,對於男人和女人的期望都不同。這些期望通常根據性別所扮演的不同繁殖角色來決定,但常常包含許多傳統細節。就算在我們今天的社會也仍然殘存這些傳統期望。女人仍然被期望更溫文爾雅、不要逞強、少好鬥;男人則依舊像遠古時期一樣,被期許更強悍而不要糾纏於生活中的情感麵。後來也有人認為,這些期許其實意味著我們隻培養自己潛能的一半。而“阿尼瑪”這個人格是指表現在男性集體潛意識的女方;“阿尼姆斯”則是表現出女性集體潛意識的男方。

咱們還是一個一個來說吧,否則必然會連我自己都說暈的。女士優先,先說阿尼瑪。

作為原型,阿尼瑪是男性心目中的一個集體的女性形象。“阿尼瑪是一個男子身上具有少量的女性特征或是女性基因。那是在男子身上既不呈現也不消失的東西,它始終存在於男子身上,起著使其女性化的作用”。這是榮格的原話,他還說:“在男人的無意識當中,通過遺傳方式留存了女人的一個集體形象,借助於此,他得以體會到女性的本質。”也就是說,阿尼瑪是從嵌在男人有機體上的初源處遺傳而來的因素,是他的所有祖先對女性經曆所留下的一種印痕或原型,是女人的全部印象的一種沉積。所以阿尼瑪是一個自然的原型,它總是預先存在於人的情緒、反應、衝動之中,存在於精神生活中自發的其他事件裏。當然了,我們可以理解為正是存在於男人潛意識中的阿尼瑪,才使我們在與女人接觸時產生一些自然的生理或情緒反應(這一點是目前未能定論的,僅僅作為方向性理論來提出)。作為一種原型,阿尼瑪是各種情感的混合體,它包含了屬於女性的各種成分,是男人心靈中所有女性心理趨勢的化身。比如模糊不清的感情和情緒,預感性,容易接受非理性的東西,對自然的感覺,等等。至此我們可以看出,阿尼瑪既有其積極的一麵,也有其消極的一麵。關於這個女性“潛傾情結”的不同表現方式,榮格指出阿尼瑪有時候是一位優雅的女神,有時候是一位女妖、一位女魔,她變幻出各種形狀使人迷醉其間,她用各種各樣的詭計捉弄我們,喚起幸福和不幸的幻覺,喚起憂傷和愛的狂喜。阿尼瑪在古代曾顯形為女神和女巫,中世紀以後,這一女神形象被聖母所代替了。文學作品中,海妖、山林水澤的仙子、女魔便是阿尼瑪的化身,她們迷惑了年輕的男子,吸走了他們身上的生命(這麼說的話,《聊齋誌異》基本被“阿尼瑪”占據了)。

說完阿尼瑪,再來說阿尼姆斯這哥們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