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格的分割線——————
說完這個夢,我想,現在是該做小結的時候了。
這個夢的解析是典型的榮格理論的體現——集體潛意識——原始(人類)的靈魂。這些原始人在夢中以種種不同的形象出現,當我們遇到難題時,幫我們出主意;當我們麵臨危險時,來警示我們。由於這些“原始的思維”有幾百幾千代的生活經驗,所以原始思維的智慧和直覺遠遠超過我們意識中的思想。
也就是因此,雖然榮格同樣認同夢是具有心理宣泄作用的,但是他也堅信著自己的理論:“我們心中的原始人是用夢來顯示自己,並且借此來表達自己的。”
本節附錄筆者推薦的榮格作品。本書目完全出於個人喜好所列,與傳播是否廣泛無關,且順序與推薦程度及年代完全無關:
《人及其象征》
《分析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
《探索靈魂的現代人》(另一個版本譯作《尋求靈魂的現代人》)
《東洋冥想心理學》
二、阿德勒怎麼說
其實阿德勒的心理分析理論在歐美被接受的程度遠遠高於弗洛伊德和榮格。因為弗洛伊德的理論過於尖銳,多多少少帶著一些針對整個社會、人文的批判色彩。這種批判甚至含有某種強烈的自審與自責——那多多少少會讓人有些不舒服——把“原罪”的問題擴大化了。而榮格的理論明顯又過多偏向於宗教成分,例如集體意識及集體潛意識,還有集體性記憶傳承的問題,這讓我們多少都能想起早期人類社會的原生薩滿教。如果完全就是榮格理論所說的那樣,恐怕因此而受益最多的不會是天主教,而會是薩滿們,所以榮格的有些理論在最初乃至於現在仍然還在爭議中(其激烈程度不亞於弗洛伊德泛性論被爭論的程度)。而阿德勒的自我心理學在整個歐美才是最快、最廣泛地被社會公眾接受的,同時也是現代心理學、自我心理學的重要裏程碑,即人本主義心理學。這一點對西方的政治體係、民主製度、法律法規等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不過本書關於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對於夢的觀點的整理,讓我著實花了一番心思。雖然阿德勒的理論、學說遠遠比榮格那開放性極強的概念要容易說明,但是阿德勒其實對夢並沒做太多的解析。不過僅從阿德勒的一句話中,我們也可以看出阿德勒對於“夢之真意”有著什麼樣的看法。他說:“每一個夢都是自我陶醉,自我催眠。”
他為啥會這麼說呢?讓我們來看看吧。
阿德勒理論的核心與弗洛伊德學說最大的不同就在於:他認為左右我們的不是經驗,而是理想。他認為每個人在幼兒時期,就漸漸形成一種個性化的生活模式,而根據此生活模式又形成生活的個性化的主觀目標。但每個人的生活模式不同,因此每一個人的主觀目標不完全相同。在研究心理的過程中,每個人的特殊心理經驗才是正確的方向,所以阿德勒的學說就被稱為“個體心理學”。
阿德勒的學說基本都是以“自卑感”與“創造性自我”為中心的,他強調“社會意識”(注意同榮格理論區分)。他理論的主要概念是創造性自我、生活風格、假想的目的論、追求優越、自卑感、補償和社會興趣,等等。
所謂創造性自我就是一種個人主觀體係,它的主要功能是用來解釋個人的種種經驗,而使之有其意義(把原本並無明確概念的記憶直接變為“有價值”的經驗)。它追求甚至創造經驗以幫助個人完成他獨特的生活作風。創造性自我使人格有著一貫性、穩定性和個性。這也是人類生活中活的因素(其實這是一種“很美國”的社會價值理論觀點,主要是通過體現個人價值,然後以此來堆積成社會價值)。而生活風格則是指一個人在每次行為中所表現出來的、極其獨特並因人而異的各種動機、特性與價值的集成。這決定一個人要學什麼、如何行動、怎樣思維,甚至決定了哪些經驗能夠滲入某個個體人格之中。和生活風格無關的經驗則被遮蓋、被抵製、被壓抑,但是不會被刪除,也就是說,被潛意識化了。但是被“潛意識化”的這部分是否依舊影響了我們的行為及到底影響了多少,至今都屬於爭議話題,沒有定論。近20年唯一能確定的是:的確被影響了,而影響多少則不知道——不過這也的確形成了每個人自己的生活風格——沒有兩個人的生活風格是一樣的。生活風格是由創造性自我發展、建立起來的。阿德勒認為這早在兒童時期(四五歲時)就形成了(有點兒像中國的說法:三歲看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