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貢院始建於明朝洪武年間,當年的貢院規模比較大,南起小布政司街,往北直到大明湖南岸。濟南貢院,是明清兩代進行”鄉試”的地方。貢院內的主要建築就是”號舍”所謂”號舍”,就是秀才們參加考試的地方。和現在的考場設置不同,當時所有參加考試的考生,每人獨居一間”號舍”,”號舍”門外有衛兵把守,進行全封閉式的考試。
考生進入”號舍”之前,還要經過嚴格的搜身檢查。明清的科舉保安十分嚴格,要求達到”片紙隻字皆不得帶入試場”的程度。除了在進場前由衛兵仔細搜查外,乾隆年間對考生的穿戴還專門作出了嚴格的規定:不論是帽子還是衫、袍、褂,都必須是單層的。皮衣和氈衣要去掉裏子,襪子用單層的,鞋用薄底;其次,考生用來裝考試工具的袋子也不能有裏子,硯台不能太厚,毛筆的筆管必須空心,木炭隻準兩寸長,燭台的柱子必須空心通底,糕點都要切開檢查。考生裝用品的籃子要編成玲瓏格眼,以便搜檢。在接受檢查時,考生的內衣、內褲,都要解開。
“號舍”內十分狹小,勉強容下一人,內有可以移動擱置的木板數塊。白天,將木板分開,上層是桌,下層是凳。晚上,將木板並在一起,又成了臥榻。考試整天進行,吃喝拉撒全在其中,其滋味不亞於坐監牢。考生應考時除必備文具外,還需攜帶生活用品:提籃、食盒、食物、飯碗、蠟燭,甚至便器、臥具、取暖用炭等等。山東曆來是教育大省,濟南貢院規模最大時,號舍曾達到1.5萬間左右。
宋友亮到了貢院才發現和自己一起參加考試的,都是些三十來歲的中年人,甚至還有頭發黑白夾雜的半老頭。呂文洲低聲對宋友亮說道:”徒兒,為師摘抄給你的那些文章可曾背熟?”
宋友亮點了點頭,沒有說話。
呂文洲莞爾道:”為師打聽過了,這一次主考官喜歡行文華麗,你的文章如果能將忠君愛國,不惜以死報國之類的話語為基礎,榜上有名,機會不小哦~”
宋友亮笑道:”這裏人多,不方便行大禮,要是學生真的高榜得中,一定厚報恩師~”
呂文洲輕輕捋了捋胡子,笑道:”為師既然教你,自然是希望你青出於藍的~~”
考生陸續進場,先是學政宣讀據說是皇帝親筆題寫的考場紀律,大抵是不許作弊什麼的,文章很長,考生們站在火辣的太陽下暴曬,各個汗流浹背,但是每個人的神情都興奮不已。好不容易讀完了聖上的教喻,眾考生和考官們一起山呼萬歲,並將貢院的大門關閉。
呂文洲送宋友亮進考場之後,便和許二多以及眾家丁在附近貢院牆根街一家客棧裏小憩。
三天之後,好不容易等到宋友亮才從考場出來,來到客棧與呂文洲等人彙合。
“徒兒,如何?”呂文洲忙問,緊張、興奮的神色溢於言表。
“多謝恩師提點,摘抄的文章與考題有些關聯~~”宋友亮也抹了抹額頭的汗水,”可是~~”宋友亮欲言又止。
呂文洲還是滿意地點了點頭,他看了看宋友亮的表情,笑道:”別人是十年寒窗,以你這幾個月來的勤奮,就算考不上也是無愧於心了。為師不會怪你,你也不必自責~~”
考完府試的宋友亮返回了海陽所,而衛學講師呂文洲也辭去衛學講師之職,以每年二十石糧食受雇於宋友亮,在海陽所裏開設學堂,專門為軍戶子弟開蒙授課。
宋友亮一行人才到海陽所遠郊,便看見田裏四處冒黑煙,大片還沒來得及收割的小麥被燒成了灰燼。地上到處都有幹涸的血塊。幾幢屯屋的壁壘有的插著箭鏃,有的滿是麻子一樣的凹凸坑,顯然是用鋤頭一類的東西鑿擊的。遠遠還可以看見有海陽所的雇工把一具具屍體扔進火堆裏火化。
“這是怎麼回事?”宋友亮趕緊策馬狂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