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年九月,一封塘報由大嵩衛逐級上報至濟南府。現任山東巡撫顏繼祖看了塘報之後隻說了五個字:英雄出少年。
這時恰好有山東學政在一邊,他說道:”關於這個宋友亮,下官倒是略知一二~”
“哦~”顏繼祖饒有興致地問道:”如今國家用人之際,學政既然知曉,不妨為本撫解說~”
山東學政答道:”這個宋友亮是大嵩衛下屬海陽守禦千戶所千戶宋千斤之子,今年十九歲,八月剛參加了山東鄉試~”
“哦?不知道他文章如何~~”顏繼祖忙問。
學政搖了搖頭,答道:”畢竟是軍戶出身,舞刀弄槍在行,舞文弄墨就差強人意~文章之中雖然有些華麗的詞藻,但多生搬硬套~~不合章法~”
顏繼祖不無遺憾地說道:”哎,如果~~算了~~”
一旁的分管屯田的參議說道:”稟大人,下官聽說海陽所去年收納數千遣返流民,今年大肆開墾土地,都是出自這個宋友亮的小子之意。”
“聽說~聽說~~怎麼都是聽說~”顏繼祖不滿道:”難道你們沒有一個人去實地查探過嗎?”
“呃~這個~~”諸官默然不語,誰吃飽了沒事幹,去那種窮鄉僻壤?
“大人,卑職願意去一趟海陽所~~”有一個年輕小吏朗聲道。
“是誰?”顏繼祖循聲望去,隻見一個白麵書生站在角落裏,從官府看,是從九品的小官。
那小吏答道:”卑職倉大使劉誌和~”
山東巡按在一邊問道:”那大嵩衛的請功奏表~~”
“我不看~”顏繼祖擺了擺手,”直呈左軍都督府便是~~”
“遵命~”
“俺拿三鬥糧和你換這塊布,行不?”
“這包鹽四鬥換不換?”
萊陽城裏的街市上,最近時常有軍漢打扮的人懷抱糧食口袋和店鋪、小販換鹽、布料和日常生活用品。
富康布莊店鋪掌櫃們起初沒在意,後來發現這樣的軍漢越來越多,終於忍不住問道:”你們是哪個堡的軍戶?”
“俺是海陽所人~~”答話的是許二多的母親許崔氏,自從許二多給宋友亮當了家丁中隊長之後,每月足足的一石糧食直往家扛。再加上許二多他爹從宋家分到的紅利,許家一家五口根本吃不完那麼多糧,於是許崔氏就和其他軍戶一樣,拿著多餘的口糧來萊陽城裏換些日用品,順帶扯幾塊布,回家給好多年沒穿過新衣服的媳婦和孫子做新衣裳。
布莊的老板姓古,名叫雨山,是浙江溫州人,來萊陽開布莊也有一段日子了,買賣一直不溫不火。他笑著問許崔氏,”大嬸,你們海陽所今年收成不錯吧?”
“那是~”許崔氏自豪地笑道:”宋公子本事大,種的麥子生生就是比別人多收幾石~”
“幾石?是幾鬥吧?”古雨山笑道。
“就是幾石~~”許崔氏馬上予以糾正。
“好好~幾石幾石~~”古雨山懶得和她爭辯,”那像大嬸這樣,手裏有餘糧想換布、換鹽的人家多嗎?”
“多嗎?”許崔氏哈哈一笑,”家家戶戶都有,你說多不多?”
古雨山眼珠一轉,說道:”要不這樣吧,大嬸你回去捎個話,明天我就帶上幾匹布,送到海陽所去,省的大嬸們來回跑腳~~”
許崔氏高興不已,”那感情好啊,我這就回堡裏告訴老姐妹們~~”
第二天一早,古雨山牽來三頭騾子,一頭自己騎,兩頭馱上了布,又帶上兩個夥計,出了萊陽就朝海陽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