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士人對這次蝗災的發展及其猖獗境況有極其生動的描寫:”蝗之始生也如蠅集,其齧也如蠶食,泉湧而來,勢不可禦。陷以丈深之壕塹,而壕塹旋盈;阻以三麵之籬藩,而籬藩盡滿。到處赤地過無留禾,然猶害在一方也。不及月而前之有脛能走者,且有翼能飛矣。半空有聲,如風之行;中天作障,若雲之翳;見青草而下集,棄枯莖而他之;樹葉皆穿,穀頭盡剪。所在村落擊鼓鳴金以震之,而彼不為震也;搖旗持杖以驅之,而彼不受驅也。喊聲與哭聲齊高,祝辭與詛辭交致。”
如果這樣的行事發展下去,別說承諾包銷給商人的糧食,就是自己的口糧都成了問題。好在現在的蝗蟲還隻是若蟲階段,沒有翅膀不會起飛,宋友亮振臂一呼,”滅蝗救災”
但是,立刻就有人站出來反對。這人不是別人,正是宋友亮的恩師呂文洲。
呂文洲鄭重其事地說道:”蝗蟲乃是神蟲~因為人怨上聞,天災下降。致使連歲旱蝗,蕩無農收。不是人力能製止的~~且殺蟲多,必戾和氣,這事做不得。難道你不知道唐朝時姚崇主張捕殺蝗蟲,他的兒子就遭天譴而死嗎?”
呂文洲的說法不是空穴來風,開元4年五月,唐發生大麵積蝗災。百姓依舊法設壇求天收回蝗蟲。可姚崇上言要天下百姓同捕同殺蝗蟲。朝野驚慌。可玄宗認為可行,但朝堂上除張九齡之外,無一人讚同。玄宗決意要滅蝗,下令全體滅蝗蟲。但是無法開展,上到官員下到百姓均認為不能捕殺。還把拆祭壇的張九齡給打了。此事稟報到玄宗處,玄宗發了愁。姚崇以楚王食蛭的事,要玄宗帶頭吃蝗蟲。玄宗領意,並同意食蝗蟲。連高力士也出來反對。正巧宮人傳報姚崇的小兒子突發心痛病,倒地不知。高力士與盧懷慎對玄宗說,此乃姚崇當時發誓有禍一人擔的報應。姚崇的小兒子不久就死了,反對滅蝗的人更是借此大做文章。還是姚崇據理力爭,堅持到底,最終撲滅了蝗災。
有年老的人也支持呂文洲的說法,他們說道:”蝗蟲乃是由東南風變成的,除了請求螞蚱老爺(蝗蟲神)和白梢娘娘(螟蟲神)保佑外,人沒有辦法對付。這附近就有早年修建螞蚱廟,咱們還是帶上祭品,到螞蚱廟去求螞蚱老爺開恩,給我們一條生路吧~~”
宋友亮心裏那個急啊,他叫道:”蝗蟲就是普通的蟲子,就算天天捕殺也未必能除盡。能看眼看著蝗蟲吃掉我們的莊稼,咱們還去求爺爺告奶奶的?如果不捕殺蝗蟲,大家今年都要餓肚子~”
“兒啊~”宋友亮的母親宋李氏不知道什麼時候也擠在人群裏,”娘寧可餓死也不要你有什麼三長兩短~~”宋李氏哭哭啼啼地哽咽著。
“娘,不會有事的~~”宋友亮見母親也相信捕殺蝗蟲會遭天譴,心裏更是著急。
這時,一直很少出門,潛心整理父親孫元化筆記的孫和鼎開口道:”千戶大人說的沒錯,蝗蟲就是普通的蟲子,不是什麼天蟲。恩師玄扈先生(徐光啟)在《除蝗疏》中說蝗災發生最盛於夏秋之間,與百穀長養成熟之時正相值,故為害最廣。”幽涿以南,長淮以北,青兗以西,梁宋以東,都郡之地,湖巢社衍,旱溢無常,謂之涸澤,蝗則生之。涸澤者,蝗之原本也,欲除蝗,圖之此在矣。但見土脈隆起,即便報官,集群撲滅~”
呂文洲卻搖了搖頭,說道:”《後漢書》曰:吳郡徐栩,為小黃令,時陳留遭蝗,過小黃,飛逝不集,刺史行部,責栩不治,栩棄官,蝗應聲而至,刺史謝,令還寺舍,蝗即皆去。又《論衡》曰:世稱南陽卓公為緱氏令.蝗蟲不入界.蓋以賢明至誠.災蟲不入其縣。再《益部耆舊傳》曰:任防.蜀郡成都人,父修,字伯慶,為固始侯相,天下大蝗,獨不入界。”呂文洲一口氣引用了三個典故,”可見蝗災是可以靠修德來化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