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友亮笑著繼續說道:“不過,我確實有將海陽衛學校擴大的想法。這學校不光要教四書五經六藝,還要教醫術、農學、兵學、百工等等等等~~”
“這是為何?”魏德祿問道,在他映像中,學校就是教聖賢書的地方。
宋友亮笑笑,答道:“這世上不光要讀書人,還得有農夫和工匠不是?”其實宋友亮心裏是想說:又不是每個人都能去考科舉的,萬一象你這樣屢試不中,那至少還有門手藝可以糊口。
如今海陽衛的各行各業的居民總數接近三萬,六七歲的適齡兒童起碼三千。此外還有許多十四五歲、二十不到的半大孩子,總數也有二三千人。宋友亮決定把這些人統統納入學校教育之中。
海陽衛將要建立學堂,並公開招募教書先生的消息傳出後,不論是海陽衛的軍戶們還是屯丁們,都是非常支持和讚同,連附近州縣的官員們聞聽後都是非常讚賞。話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對於知識的尊重,不論在眼下大明誰的心目中,這種觀念都是根深蒂固的。在登州以及附近的萊州一帶,就是儒林間也對宋友亮的義舉讚賞有加。
雖說仍然有不少讀書人覺得宋友亮說到底,依舊隻是個軍戶,隻不過是比別的軍戶善於貨殖,所以致富。如今辦學校,隻不過是附庸風雅。不過,大部分讀書人覺得話雖如此,但是做總比不做好。人家辦學堂總比起那些富商飛鷹走狗、揮霍嫖妓有意義的多吧?
就連五海陽衛的一些商賈們,也打算踴躍捐助,以博得這位前途無量的宋大人的好感,留下美名。因為宋友亮答應他們,但凡捐助辦學的,都會在學堂的功德碑上記下他們的名字。如此一來,那些一向被人鄙夷滿身銅臭的商賈,也覺得自己一下子就朝著儒雅斯文的路上邁進了一大步。
學校的校舍還沒蓋好,海陽衛的告示欄上就貼出了告示,名為《海陽衛學條例》,內容比較簡單:第一條,所有年滿7歲的兒童,不論男女,雙親必須送其入學;第二條,學生在校期間,實行半軍事化管理,平時在學校住宿,衣食住行全部免費,但是每月可以回家一天;第三條,如果隱匿瞞報的,除以罰銀十兩。
這個條例一出,海陽百姓議論紛紛。
“這世道還真變了,見過官府催租,逼著父母賣兒賣女的。”
“還沒見過逼著父母送娃進學堂的,這不送娃進學堂還犯法!!”
“宋大人也是好心,讓娃識幾個字總比和我們一樣當睜眼瞎強!”
“識字又怎得?還不是回來種地?識得字,能種到地下去啊?”
“那可未必!你看那些工匠,他們賺的就比我們多一些!”
“比力氣,比勤快,我也不必他們差!”
“是啊,可幹手藝活不光比力氣、比勤快。我聽說他們幹活都要依著圖樣做。那圖樣上有圖有字有符號,你可看得明白?”
“那~~倒是看不明白~~”
“那不就是了,所以說,還是識字好~~別瞎白活了,趕緊送娃進學堂,將來肯定比你我兩個泥腿子老爹強!”
“對送娃進學堂!”
宋友亮的學堂將孩子分作兩部分,年紀較小的孩子們就從開蒙識字開始,隨後教授一些傳統的禮、射、書、數。十多歲時就教一些農技知識,一些商業管理知識,甚至西方自然科學知識和神學,並且還要有一些軍事的訓練。18歲開始,就正式就要將他們進行分科,文科主要學習商業、農業管理。武科分為軍事技術和軍事管理。軍事技術主要培養軍工人才,軍事管理則隻要培養基層軍官。
眼下的海陽衛學,隻是一個雛形。宋友亮打算在未來條件成熟的時候,設立專門的商業、農業、軍事院校,為國家培養實用的新型人才。眼下,海陽衛學培養的學生都要歸自己使用。
幾乎就在同時,海陽衛第一所公立醫館也落成開張了。他直接歸海陽衛指揮使府管轄,不以盈利為目的,經費由海陽衛撥款,同時也接受社會捐助。哪位士紳、掌櫃在這家醫館裏捐了錢,醫館便會敲鑼打鼓、拉著橫幅致謝。醫館坐堂郎中都是從各地請來的,雖然不一定都是名醫,但也絕對不會是走江湖的赤腳醫生。這家醫館除了為海陽衛的百姓解決日常疾病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功能。就是為新生嬰兒進行天花接種,謂之“種痘”
幾乎與此同時,海陽衛第一家養老院也開始建造,名叫安樂堂,專門收養一些貧苦無依的孤老,每月發給口糧和布匹,過年過節都會有人看望慰問,讓他們能安享晚年,其樂融融。和海陽衛學堂一樣,安樂堂也接受私人捐助。這種古代養老院,又被稱為“福田”,向福田捐款,就等於是在為自己的家族和子孫積德,一時間商賈富戶紛紛慷慨解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