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整編登州軍(1 / 2)

見到崇禎是在平台閣上,那裏有一張八仙桌,是崇禎會見內閣大臣時常坐的,崇禎在這裏召見宋友亮,已經可以看出他對宋友亮的重視。宋友亮抬頭看著崇禎,這個一心想做中興之主,結果卻成亡國之君的男人。他看上去十分威嚴,但是宋友亮可以分明地看到這份威嚴下被深深隱藏的不安。

崇禎用和藹的口氣說道:“王承恩已經都告訴朕了,你的計劃是從登州海上出發,聯合朝鮮,襲擾東虜的後方。弄得民不得耕種,軍不得將歇,是嗎?而後待其人困民疲之時在一舉破敵?”崇禎始終沒有意識到和滿清的戰爭不是一場戰役能解決的。

“回陛下,是這樣!”宋友亮畢恭畢敬地答道。

“不要國庫撥一兩銀子,三年小成,五年大成?”崇禎又問道。

“回陛下,是這樣!”宋友亮機械地回答,“末將不敢托大!”

“還要鄭芝龍來幫忙?”崇禎的語調越來越緩慢,宋友亮隱隱覺得似乎話外有話,他抬眼偷看王承恩,王承恩目視前方,似看非看,不給自己絲毫提示。

終於,崇禎提高了嗓門,說道:“太慢了!”崇禎依舊幻想著用一次兩次的戰役來解決問題,正是他這種急於求成的心理才造成後來一些列的失敗。

這時,王承恩才開口道:“陛下,慢是慢了點,老奴以為俗話說的好,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有些事,急不得,再說宋遊擊不要朝廷的錢糧,隻要撥些打造兵器、戰船的材料和工匠即可,老奴以為還是可行的。”王承恩的意思再明顯不過,反正花的是宋友亮自己的錢。

“可是他資曆還淺,做任一鎮總兵,恐怕!”崇禎微微皺眉,不過他現在的原則就是隻要你不跟我伸手要錢,那就什麼都好說。

王承恩笑道:“陛下難道忘了吳三桂嗎?他不也是二十一歲就當了遼東總兵,在寧遠如泰山一般阻擋著韃子?正可謂是初生牛犢不怕虎,那些年老的將領們都是瞻前顧後,為自己的身價田產著想。我朝正需要吳三桂、宋友亮這樣的年輕新銳!”說罷,王承恩朝宋友亮使了個眼色。

宋友亮立刻抱拳跪倒,朗聲道:“微臣雖然年輕,但是願意效法漢朝的霍去病,為陛下破虜~”

“好,有膽色!”崇禎聽了這麼豪氣幹雲的話,也是精神一振,“朕就擢卿為登州鎮總兵官,節製登州所有的衛所軍以及遼東諸島水陸兵馬,並輔以朝鮮事務。”。

“臣宋友亮謝主隆恩,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登州鎮設於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在此之前,朝廷於永樂七年(1409年)在水城設立了登州備倭都指揮使司(簡稱備倭都司),總督山東沿海諸路兵馬,萊州衛、登州衛、寧海衛、威海衛、成山衛、靖海衛、大嵩衛、嶅山衛、靈山衛等各衛指揮使司均歸其管理。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專設登州巡察海防道,管理登萊兩州海防軍務。

萬曆二十一年,日本權臣豐臣秀吉發動“壬辰戰爭”,率軍入侵朝鮮,明廷調集南北陸水官兵加強海防,在登州增設副總兵,與巡察海防道分掌水陸各營,歸山東巡撫節製。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撤銷都指揮使,改設總兵,號總鎮。登州備倭都指揮司署改為登州總鎮府。

天啟二年(1622年),設登萊總兵,歸登萊巡撫節製,統轄山東沿海水陸12營,總兵署設在登州府城內。

崇禎二年(1629年),裁登州總鎮。

崇禎七年(1634年)複設登州總鎮。

崇禎十一年(1638年),撤銷登萊總兵,登州總鎮並於臨清,登州改設城守營。

要設一鎮,也不是一道旨意就成的,比如首先要額定兵員。雖說登州鎮不用朝廷撥發軍餉,但是皇帝也不可能讓你宋友亮無節製地招兵買馬。

永樂至宣德年間,為了增強海防軍隊的機動能力,必要時全力增援警急地段,便先後在登州、文登、即墨設立了相對獨立的海防機動部隊,這就是號稱海防三營的登州營、文州營和即墨營。三營官員的級別高於衛級長官,軍營駐地又設在所控各衛的中心地帶,指揮協調及出擊增援,均為便利。登州營設把總、遊擊各一員,負責訓練軍隊。除防守任務外,每年春秋兩季還要與別處駐軍輪流調往京師參加校閱。軍隊配以金符,如果朝廷有詔令調動,必須經省和府共同複奏,並合驗金符後方可調遣。

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登州營歸登州都司與萊州巡察兵備道共同節製。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改萊州兵備道為登州兵備道。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登州營歸登州都司與登州巡察海防道共同節製,並成為海防道中軍,改稱團操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