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州同知王子林為他引薦了一個人,此人名叫張遇留,字封留,明末新泰縣生員人。張遇留從小就胸懷大誌,目睹國家衰微,時局動蕩,為了保家衛鄉,他發起在新泰組建民間武裝,共立民軍十三營。張遇留出資招募家鄉弟子五百餘人。不僅張遇留本人能文能武之外,他還有一個弟弟,名叫張誌顏,生的虎背熊腰,武藝過人,尤善騎射。這兄弟二人自為一營,號稱“知方軍”,戰鬥力是民軍十三營最強的。
王子林與張遇留是發小的好友,曾多方位張遇留引薦。但是張遇留為人方正清高,不善逢場作戲,所以每每碰壁。王子林知道宋友亮的為人,也知道他急需幕僚,所以特地向宋友亮引薦張遇留、張誌顏兄弟二人。
宋友亮知道張遇留是明末山東著名的抗清英雄,於是特許張遇留在當地募集鄉勇,一個月後,張遇留率領三千新泰勇來到登州拜見宋友亮,宋友亮出城十裏迎接。入城之後,又以上賓之禮款待,拜為軍師。張誌顏拜為營官,三千新泰勇仍號知方軍,先發半年軍餉,仍由張誌顏率領。
張遇留感激涕零,不過他倒是很謙虛,說道:“張遇留何德何能,軍師之職受之有愧。”為報知遇之恩,張遇留又為宋友亮引薦了一個人。“此人名叫殷洪盛山西省平陽府太平縣人,崇禎四年進士,為人賢明練達,慷慨好義。鄉人聞其賢,紛紛拜投門下。他手下的五大弟子:陝西同州府蒲城縣人蔡德忠、直隸宣化府懷來縣人方大洪、直隸順天府涿州人馬超興、山西絳州人胡德帝與李式開、以及山西縣代州人楊才,直隸大林人林亭等,都是一方豪傑之士,俱都慕名來歸。大人如果得到此人充當軍師,必可上報國家,下安黎民。”
“洪門始祖殷洪盛?”宋友亮心裏大喜不已,如果有了他的加入,自己就可以利用他在江湖上的影響力,為自己羅織一張情報網。“隻是我與這位殷先生素昧平生,這麼貿然的~”
張遇留笑道:“雖然封留一直沒有考上功名,但是與諸多前輩倒是時常有來往,譬如原兵部右侍郎、如今已經致仕的畢孟侯先生。”
“畢孟侯?你說的可是原兵部右侍郎畢懋康畢先生?”宋友亮忙問。
“正是。”張遇留答道。
“那他老人家的《軍器圖說》你可讀過?”宋友亮忙問。
張遇留笑道:“家中正藏著一部,這就命人取來獻給大人!”
“那到不用,隻是如果封留能把畢老先生請來登州,那就大功一件!”
張遇留笑答道:“那有何難?我與孟侯先生乃是忘年之交,再者我聽說大人手下聚集了一批善做軍器的工匠,孟侯先生也好此道,而且致仕在家,一定會欣然前來的。”
“如果是這樣,那就再好不過了,海陽的學堂裏,又多一位博學的教授。”
半個月之後,年近花甲的畢懋康果然應邀來到登州府。宋友亮在紅地毯上迎接了畢懋康,並代之以師生之禮。
不過畢懋康對擔任宋友亮軍師之事沒有興趣,畢懋康笑道:“老夫年事已高,出謀劃策已經有心無力了,唯獨對火器、軍器還有些心的。不如老夫為將軍舉薦一個人。”
“何人?”宋友亮趕緊問道。
“此人名叫李信,河南杞縣人,明天啟七年丁卯舉人。出身官宦門弟,為人行俠仗義,樂善好施,人稱李公子。”畢懋康笑道:“此人乃是老夫忘年小友,胸中韜略無窮,更簡直正在年富力強之時,有他出任軍師才是物盡其用,人盡其才。”
“河南李信?不就是李自成的軍師李岩嗎?”宋友亮心中暗自盤算,“曆史上,李信要到今年年底才加入李自成的農民軍,此時的李信應該還在老家開倉放糧賑濟百姓呢。”
“先生能否修書一封,學生差人去河南延請?”宋友亮又行一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