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明朝版仁川登陸(1 / 2)

宋友亮在轅門接見了二人,當田見秀和劉體純見到宋友亮的時候,都被宋友亮的年輕感到意外。更意外的是,孫傳庭和方孔炤這樣的人居然是作為幕僚出現在宋友亮的幕府之中。

“田見秀見過宋軍門~”

“劉體純見過宋軍門~!”二人向宋友亮行禮。

宋友亮還禮,笑道:“聽說兩位將軍棄暗投明,宋某為雙軍數萬將士先謝二位的深明大義了,受宋某一拜。”說罷宋友亮納頭就拜。

田見秀、劉體純一下手足無措,想上前阻止又怕引起誤會,隻能眼巴巴地看著宋友亮拜了一拜。

宋友亮站直了身子之後,便問道:“兩位,你們營中的禦寒衣物夠不夠?帳篷、糧草足不足?士卒有沒有生病受傷需要醫治的?”

田見秀聞聽此言,忽然大哭起來,說道:“我等歸降,軍門不問帶來多少兵馬錢糧,先問將士噓寒。如此仁義厚德,李闖難及十之萬一~~”

劉體純是個粗人,不會這麼文縐縐地話,但是確實心裏感覺舒服了許多,“是啊,我想說的和天兄弟一樣。”

宋友亮笑了,“李闖一個驛站小卒,不過憑借宋獻策那個妖人的胡言亂語蠱惑人心、妖言惑眾罷了。我且問你,宋獻策是不是說李闖上應天命?”

“是啊~”劉體純答道:“他還煞有介事的拿出了一份推背圖。”

“哈哈~~推背圖上的字句模棱兩可!”宋友亮笑道:“他給你們看得是不是這樣的推背圖?”宋友亮從腰帶裏拿出一本《推背圖》,這是方才大軍在李自成的營地裏發現的。

劉體純拿過一看,果然是那份宋獻策時常拿出來的《推背圖》。

這本宋代古抄版《推背圖》是當年宋獻策到太原送朋友袁潛齋的靈樞回江南時,這位亡友的妻子所贈,個用綢子包著的、一直珍藏在箱子中不讓人見的古抄本《推背圖》殘本,說是潛齋臨死前特意囑咐留交給他,不可隨便泄露天機。從紙料看來,可以斷定是五代或北宋初年抄本。宋獻策對於袁天綱和李淳風是十分信仰的,遺憾的是多年來他遊曆各地,遍訪江湖異人,想找一部古本《推背圖》而杳不可得。原來這《推背圖》是偽托袁天綱和李淳風共同編寫的預言書,每頁有圖,有詩,意思在可解不可解之間。據說當編完第十六圖時,袁推推李的脊背說“可以止了”,所以書名就叫《推背圖》。唐末藩鎮割據,演變為五代十國,在這個軍閥混戰時期,每一個想爭奪天下的人都想利用《推背圖》蠱惑人心,宣傳自己是上膺天命,見於圖讖,就把這部書加以修改。趙匡胤奪到天下以後,一方麵他自己要利用這部書,加進去對自己有益的圖讖,一方麵又要防止別人再利用它,就頒發了一部官定本《推背圖》,而把各種版本統統禁止。但是,正如他不能取消階級鬥爭和政治鬥爭一樣,這本書他怎麼能禁止得住呢?依然不斷有新的修改本在民間出現,暗中傳抄。

宋獻策從亡友手中所得到的殘抄本上,是畫著一個人踞坐高山,手執弓箭,山下有一大豬,上騎一美人,中箭倒地而死。這幅圖像的題目是坎上離下的八卦符號,即,下綴“既濟”二字。“既濟”是古《易經》中的一個卦名,也就是坎上離下的卦。按照古人解釋,坎是水,離是火,這個卦表示水火相交為用,事無不濟,也就是無不安定。圖像下寫著三言四句詩讖:。

紅顏死,大亂止。

十八子,主神器。

讖後又有四句七言頌詩:。

龍爭虎鬥滿寰區,誰是英雄展霸圖?

十八孩兒兌上坐,九州離亂李繼朱。

倘若遇到一個熟悉曆史而頭腦冷靜,不迷信“圖讖”的人,很容易看出來這是李存勖僭號以前,他的手下人編造的一幅圖讖。李存勖是李克用的兒子,也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後唐莊宗。李克用一家本是沙陀族的人。克用的父親幫助唐朝鎮壓龐勳起義,賜姓李氏;克用又幫助唐朝鎮壓黃巢起義,受封晉王,割據太原和西北一帶。克用死後,存勖襲封晉王,勢力更強。當時朱全忠篡了唐朝江山,國號後梁,建都開封,後遷洛陽。李存勖一心想“取而代之”,所以他的手下人就造了這幅圖讖。讖語中所說的“紅顏死”,影射朱氏滅亡;所說的“十八子,主神器”,影射晉王李氏應當做皇帝。但兌是西方,太原在洛陽的正北,方位不合。無奈這一句為唐末以前流傳的諸本所共有,指唐朝建都長安而言,人盡皆知,隻好保留,而著重用偽造的第四句寫明“李繼朱”在封建社會中作為政治鬥爭工具的《推背圖》,經過五代、南北宋、金、元和明初幾百年,人們又編造許多新的圖讖,刪掉了一部分圖讖,這一幅卻在一種稀見的抄本中保留下來,在民間秘密流傳。《推背圖》每經過一次增刪,次序就重新編排一次。五代的時間促短,事情紛亂,離開明朝又遠,所以到了明朝初年,民間對五代的曆史已不很清楚,更不會引起關心,人們關心的隻是壓在他們頭上的朱明皇朝。因為有這樣情形,加上人們看見詩句中有“李繼朱”三個字,就把這幅圖讖的位置排列在有關明朝的幾幅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