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插橋湖戰役2(1 / 2)

大明崇禎辛巳十四年四月某日,皇帝遣官賜祭故督師輔臣楊嗣昌而告以文曰:嗚呼!惟卿誌切匡時,心存報國;入參密勿,出典甲兵。方期奏凱還朝,圖麟銘鼎。詎料謝世,齎誌淵深。功未遂而勞可嘉,人雲亡而瘁堪憫。爰頒諭祭,特沛彝章。英魂有知,尚其祇服!

結束了河南戰役隻有,宋友亮回兵到了登州,這時已經是四月了。宋友亮看著崇禎給楊嗣昌的祭文,心裏到也不是古井無波,論才幹,楊嗣昌確實是個人才,隻是有時候太過睚眥必報。所以,楊嗣昌死後,朝中群臣被壓抑已久的不滿一下子爆發出來,指責楊嗣昌的奏本在崇禎麵前堆積如山。

不過,此時此刻的宋友亮卻沒興趣也顧不上去落井下石。因為他撒出去的網現在必須收回來了。不然,這條大魚可就要扯破漁網溜之大吉了。

且說大明薊遼總督洪承疇、巡撫邱民仰召集八鎮總兵所部,共步兵十三萬、騎兵四萬,籌措一年的軍糧,從寧遠進發,支援錦州。駐守錦州的明將祖大壽,派人出城通知洪承疇,清軍勢大,不可輕率與戰。洪承疇也想采取步步為營之策,徐圖進取。誰知明廷派來的監軍張若麟既不知兵,又好大言,密派使者至京,奏請崇禎帝敕令洪承疇速與清軍決戰,洪承疇無奈,隻得率六萬步騎疾進,屯於鬆山,清軍來攻,不利而退,是為明清鬆山大戰前的序戰,明軍先獲小勝。

皇太極認為此戰事關滿清的興衰國運,於是發動八旗之中滿蒙漢十三歲以上,六十歲一下的男丁悉數征發“空國以往”當然了,多鐸率領進入朝鮮的兩萬兩白旗兵馬自然也正在召集之列。隻是,在朝鮮義軍的引誘,和朝鮮官軍的引導下,多鐸率領的兩白旗兵馬一路“過關斬將”,直搗叛軍的老窩——朝鮮南端的蔚山城。

蔚山是當年侵略朝鮮的日軍將領築城名人加藤清正增築,此城原本就依山傍水,堅固無比,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他仍嫌不足,又在離蔚山約兩裏外,太和江邊一座約五十米高一個叫島山的小山上修建倭城,名為島山城。該城是以城中將領居住的內城為中心,內城高十五米,周長兩裏多,城牆全以大石條砌成。城最外端也圍起一道土牆,以保衛石牆之外的設。這還不夠,石牆之後,又豎起十餘座箭塔。後來著名的蔚山之戰就發生在這裏。

洪吉童、張吉山和林巨正率領兩萬多名朝鮮反清起義軍來到蔚山之後,又將遭到破壞的蔚山城和島山城進行了一定程度的修複。三人眾誌成城,就單等多鐸前來。

清軍在多鐸的率領下,於蔚山城北側的古鶴城山布下了陣。在初春蔚藍的天空下,清軍在蔚山城及島山城下多處縱火,恣意屠殺周圍來不及逃走的朝鮮平民,並頻繁炮擊挑釁,但洪吉童卻下令堅決禁止士兵出城反擊。

洪吉童對眾人說道:“胡狗人數為我等數倍,槍炮也準備充分。若勉強突圍,恐怕會被四麵圍攻,趕盡殺絕。大家一定要忍住,把現在的悲痛藏在心裏,等時機一到,我會衝在最前麵。”

見義軍不為所動,多鐸便下令把陣營排成行,連日用箭和火炮攻擊兩座城池,向其挑釁,但義軍隻有在清軍的騎、步兵接近城牆的時候才猛烈回擊。於是,多鐸又命令先頭部隊開炮攻擊城門。但一旦迎戰的義軍揮動刀槍衝出城門,攻來的清軍就會立刻示弱撤退。其實這是引誘城內義軍出城,然後用埋伏的部隊斷其後路一舉殲滅的戰略。洪吉童看透了多鐸心中的想法,所以,隻要清軍一離開己方武器的射程,義軍就立刻停止追擊,返回城內。

就這樣,時間拖到了四月,皇太極的信使來到了多鐸軍中,要求多鐸立刻率軍返回國內,參加事關大清國運的決戰。

多鐸無奈,隻能放棄對蔚山的圍攻,率軍北返。目標是囤積了兩白旗輜重糧草以及沿途劫掠所得的倉庫——漢城。

宋友亮第一時間接到了來自朝鮮方麵的情報,於是,宋友亮做出了一個在所有人看來都十分大膽及瘋狂的舉動——進行仁川登陸,以最快的速度攻克漢城。

“宋軍門~~這個辦法是在太過鋌而走險~”監軍袁樞第一個表示對此計劃的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