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孫傳庭戰敗,貶謫遼東(1 / 2)

且說宋友亮與洪承疇一起聯名上疏,說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三人迷途知返,冒死殺出建奴軍營,前來投奔。朝廷應該寬宏大量,給予恩撫,這樣以後來投降的人會更多。

但是朝中卻有不同意見,隻要是因為被勝利衝昏頭腦的東林黨人提出,要把這三個投靠建奴較早,又官爵最高的人押到北京來淩遲處死。為什麼?理由很簡單,他們當了這麼大的官,都是靠攻打大明立功換來了。這樣的大漢奸不除,怎麼正法典?

崇禎本來耳根子就軟,東林黨那幫吃飽了沒事幹的言官象打了雞血一樣興奮,如雪片般的奏本飛到了崇禎案頭。這些言官到最後,直接彈劾起洪承疇和宋友亮來,說他們是向建奴示弱,藏汙納垢,包藏禍心等等。

崇禎此刻也猶豫起來,因為他確實覺得這幾年宋友亮越來越自行其是,膽子也越來越大。隨著他功勞越立越多,他德王女婿的身份也愈顯刺眼。崇禎有時甚至真的會想到宋友亮將來會不會成為朱家的眼中釘。

“王承恩~~此事你怎麼看?”崇禎問道。

“陛下難道忘記了沈誌祥的事了嗎?”王承恩反問道:“當初沈誌祥想接替沈世奎為皮島總兵,陛下您沒答應。結果那沈誌祥就投降了建奴。如今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三人以王爵來降,正是陛下天威所致。如果殺之反倒顯得小氣了。”

“可是~”崇禎說道:“這些奏折怎麼辦?若是朕事事都答應宋友亮所奏,會不會讓他恃寵生嬌?”

王承恩說道:“老奴以為,此三人可以收留,但是給予的官職要小一些。如果他們是真心歸順,那麼之多認為這是對他們以前所作所為的補過;如果他們有怨言,那就是說明他們三人是為求富貴而不得。在建奴那裏,他們已經是王爺了,何必回到大明當個遊擊?”

“恩~言之有理~!”崇禎說道:“如果他們三人有什麼把柄,朕也正好借此機會敲打一下宋友亮,讓他知道朕可以捧他上天,也拉他下地。”

王承恩喝彩道:“吾皇聖明~”

且說崇禎以為自己這招帝王權術耍地很漂亮,卻不知引來後患無窮。東林黨人對這樣的處置很不滿意,又是聯名上疏大加彈劾。內閣甚至扣下公文不發出,以示抗議。

這時,錦衣衛指揮使駱養性上報,說經過錦衣衛的打探,孔有德在宋友亮攻陷沈陽之後,就一直受到排擠和打壓,這次來歸降應該是真心的。

這下可捅了馬蜂窩了,東林黨人本來就對錦衣衛在閹黨鎮壓東林黨時充當打手懷恨在心,於是立刻掉轉炮口瞄準了駱養性,並最終導致了周延儒公開提出請求崇禎皇帝廢除廠衛。

且說周延儒閑居在的時候,蘇州東洞庭山富室有一個死了丈夫的少婦,耐不住寂寞,勾通外人自嫁自。那富家當然不願意,告到縣裏,娶親的害怕,不得已將少婦盛妝送給了周延儒。周“一見寵悅”,當時恰值朝廷發表他重為首輔,他溺於美色,拖延著不肯進京出仕。張溥就拿了縣裏的捕單找到周延儒,也不管什麼師生之禮,把捕單朝他麵前一擲,周延儒不由大怒,張溥不買他的賬:“這不過是小事一樁,您用不著發這麼大的火。如果您現在不肯出山,將來恐怕會有比這更壞的事情。”

這老滑頭一聽,馬上變了臉,對張溥說:“沒有您這番話,我看不到這一點。”竟然將學生也恭恭敬敬稱您了。於是就帶著那個少婦走馬上任。這一出似乎是“小事”,怨毒卻結得極深,無形中為張溥後來的命運埋下了伏線。周延儒在江南把人家的婦女據為己有,被張溥抓住把柄。因此張溥就“以數事要(脅迫)之”,將話挑明:我動用了人力物力,您如果複出,必須改變以前的作為,這樣才可以重新獲得大家的信任。機不可失,老政客周延儒一口答應。

周延儒重新當上了首輔,朝政也確實有所更新。張溥興奮異常,與複社同仁研究了改革國事現狀的許多主張,到處議論朝政,還把自己的建議寫成二冊,呈給周延儒,其中就有罷廢廠衛這一條。當時大家都沉浸在喜洋洋的氛圍中,覺得大有作為的時機來臨了。孰料樂極生悲,書生意氣哪敵得了政客綿裏藏針的狠毒。當他興衝衝返回太倉家中,當夜就腹部劇痛不已,一命歸西,死得實在離奇。由於人為的曆史遮蔽,真相迷蒙湮沒。好友黃道周為之作墓誌銘並揮淚題詩,詩中也隱約留下了對其死因的懷疑。計六奇《明季北略》上則較確定地說,是吳昌時用一劑藥送張溥入九泉的。周延儒的複出,張、吳兩人同是劃策建功的人,但在爭權奪利的鬥爭中,吳昌時把大權握在手中,不願張溥嚐鼎一臠,就出此毒計。當然,吳昌時的背後還能看到周延儒獰笑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