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吳三桂的決定(1 / 3)

遼陽城內,宋友亮正召開一次重要的會議,這次會議既是一次分析會,更是一次動員會。遼東省內,千總以上的官員都參加了這次後世成為《遼陽對議》的會議。

宋友亮開門見山的說道:“大家不要以為李自成號稱擁兵百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席卷北方。我要說的是,他進北京快,將來敗亡的更快。”

顧君恩曾是李自成部下,他首先問道:“李自成能與普通小兵吃一樣的糧食,穿一樣的衣服,很能得軍心。如今麾下兵馬沒有百萬也有四五十萬,又有勇猛無比的劉宗敏為他殺敵,有足智多謀的牛金星為他獻計。為何說必敗,而且是速敗呢?”

宋友亮笑道:“想成大事,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我首先來說說天時:所謂天時,說的是李自成將會麵臨瘟疫的威脅。李自成軍於3月中旬進抵北京,但是去年秋天開始,大規模的瘟疫已出現在北京、天津一帶,隻因冬天氣溫低,瘟疫傳播變緩,3月春暖花開,桃紅杏白,跳蚤、老鼠開始趨向活躍,大規模的瘟疫自然爆發。由於瘟疫的傳染死亡率很高,因此我大膽猜測,北京的守軍短時間內失去戰鬥力,並且繼而投降毫不奇怪,李自成因此未遇大戰就占領了北京。由於軍人是集體生活,尤其是下層士兵都擠在擁擠的帳篷裏,所以一旦有人感染,便會迅速蔓延。”

“那麼什麼是地利呢?”顧君恩問道。

“所謂地利,就是說李自成將會麵臨缺糧的困境。”宋友亮笑道:“自成祖遷都北京之後,京畿的糧食都仰仗東南江浙一帶的供應。可根據錦衣衛回報,今年春天開始,各地上供北京的糧餉已經中斷,京師政府的糧食儲蓄已經告竭。當大順軍進圍北京時,守城之兵,以累月不給餉米,皆無戰心,糧食匱乏已使軍心渙散,士卒再也不聽從官將們的命令和指揮了。”

聽到這裏,顧君恩似乎明白了一些其中的道理,他微微點頭,表示認可。這時,李信插嘴道:“更要命的是,李闖還提出三年免糧的口號,這個口號初時能蠱惑貧苦百姓加入李闖的大軍,可現在呢?李闖剛剛進京,不會那麼快就對百姓失言,幾十萬人馬的吃喝成了問題。所以唯一解決這個困境的辦法,就是向北京的那些老爺們追餉了。”

老謀深算的孫傳庭笑道:“這樣也是飲鴆止渴,因為反賊所得的是金銀,而不是糧食,如今在河北、山西一帶,糧價高的嚇人,甚至有錢也買不到糧食。李闖要糧食,隻有從江南購買轉運至北方。雖然當時江南地區偏安一隅,少災荒和戰亂,但江南被福王勢力所控製,要購糧運糧則不可能。而李自成在京城追餉,必定會弄得人心惶惶。改朝換代伊始,最重要的就是穩定人心。如今人心未穩,李自成就急著秋後算賬,這就是所謂的失去了人和!”

宋友亮依舊笑道:“恩師隻是說中了其中一點,李自成麵臨的地利危機,還有其他。聽我一一道來。李自成農民軍始終處於流動作戰狀態,李自成挺進河南後,實行了“割富濟貧”和“免糧”政策。受到了廣大貧苦農民的熱烈擁護,使得農民軍在軍事上取得輝煌成果,攻破了數十州縣。李自成農民軍從劣勢轉入優勢。隊伍的迅速壯大,形勢急劇還轉,客觀上提供了有利條件。可惜的是,李自成卻沒有利用這些有利的條件,而是破城下邑,棄而不守,占過很多的地盤卻沒有一塊進退可守的後院,從崇禎十四年到十七年三年農民軍的戰鬥曆程,三年多的時間內,由河南、陝西、山西等地轉戰,基本上仍處於頻繁的流動作戰狀態。”

“主公所言極是~!”顧君恩說道:“當年漢高祖之所以能多次被項羽打敗而不亡,就是蕭何以關中的錢糧人丁不斷支援的結果。”

宋友亮欣賞地點了點頭,又接著說道:“首先事實上,李自成原本就是一個十分猜疑、忌刻的人。早在他襲殺羅汝才的時候,這種性格已經有所表露。李自成善攻,羅汝才善守,軍中無不知聞。羅實在是自成的左膀右臂。僅僅因為懷疑他要接受明軍的招安,未有任何真憑實據就將他殺死,吞並了他的人馬,由此大大削弱了農民軍的實力,也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尤其是“左革五營”李自成後來剛進北京即與他們反目,可說這時就已種下了因子。其次,多年的征戰生涯也很可能使自成更傾向於重視像劉宗敏這樣衝鋒陷陣、真刀真槍的戰鬥,而輕視能招攬民眾、危急敵軍這種“軟”功夫的謀士。其實,像劉宗敏這種莽夫,隻配稱為鬥將。《孫子兵法》有雲:“百戰百勝者,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者,方為善之善者也,劉宗敏遠不能做到百戰百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