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平
大家或許都聽過“智豬博弈”,講的是豬圈裏一大一小兩頭豬進食的故事。它們都在同一個食槽裏進食,而豬圈兩頭距離很遠,一頭安裝了踏板,另一頭則是飼料的出口和食槽。踩一下,就會有10個單位的飼料進槽,但從踩踏板跑到食槽需要消耗2個單位的飼料。
兩頭豬都有兩個選擇:自己去踩踏板或是等待另一頭豬去踩踏板。經過測算,小豬最具選擇優勢,因為不管大豬選擇行動還是等待,小豬的最優選擇都是等待。而大豬則不同,對它來說,選擇行動要優於等待。因此,最佳的方案是大豬行動,小豬等待,隻有雙方合作才能產生最優選擇。
其實,人類也一樣。作為理性人時,我們傾向於滿足自己的需求、追逐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作為社會人時,我們有一個共識,要合作。因為隻有合作才能產生更大的效益,而促成合作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信任。
拖樹博弈:信任關係的思維框架
如果有兩座高山相對而立,山腰之間架設了一座橋,橋麵是雙向單車道,橋下是萬丈深淵。此時,雙向駛來了兩輛車,甲車和乙車。正常情況下,這兩輛車應該擦肩而過,但就在兩輛車要擦肩而過的一瞬間,突然天上起了一陣妖風,卷來一棵大樹擋在兩輛車中間,車過不去了。點了急刹車之後,兩個司機下了車,甲看著乙,乙看著甲。接下來,該怎麼辦?
根據博弈論中的策略對稱原則,甲和乙各自有三種選擇。第一種,繞路而行,需要花費30分鍾。第二種,合作。由於樹大路窄,單獨一輛車無法把樹移開,需要兩輛車一起才可以,隻需付出5分鍾。第三種,在合作拖樹的過程中,一方偷懶耍滑,而另一方會失去平衡,連車帶樹掉下深淵,隻需花2分鍾就可過橋。
怎麼辦?繞道大概要30分鍾才能過這個路。如果不繞道呢?那就合作,一起把樹拖下去,5分鍾就可以過。經過商量,當然是拖樹過比較好,可以節約25分鍾。但在準備拖樹的時候出事了,司機甲打開後備廂掏出繩子的瞬間,他想到了一個問題。如果把自己的車跟這樹緊緊連在一起,我玩命兒往下拖,萬一另外那哥們不使勁,偷懶怎麼辦?自己一使勁,很可能就連人帶車一個慣性,掉到山下去了。他思考著,自己要不要冒生命危險節約這25分鍾?
顯然,甲不會冒生命危險節約這25分鍾,乙也一樣。所以,博弈的結果就是倆人各自調頭,用30分鍾繞過這裏。明明可以5分鍾辦成的事,為什麼非要30分鍾辦成?因為在這個博弈裏甲乙之間缺一個東西,叫做信任關係,而這25分鍾就是信任成本。現實中,我們常常會遇到,有許多事情本可以通過合作產生更大的效益,之所以沒有成功,就是因為人和人之間缺乏信任。
那我們該如何讓這兩個人產生信任呢?其實,通過調整模型裏麵的因素和變量就可以產生了。總結起來,有以下幾種方法。
降低風險
讓萬丈深淵變成一馬平川,兩人就能合作了。當風險降低的時候,信任就能得以增加。你不願意跟別人合作,是因為風險太大。但對於風險小的事情,信任還是可以有的。
降低挑戰
把這一棵參天大樹改成一棵山東壽光的大蔥。當任務簡單了,信任就可以有了。
增加資源
把路麵變成六車道,道路加寬之後,這樹根本就不可能把路麵完全擋住。所以,增加資源也可以增加人們之間的合作,減少彼此之間的不信任。為什麼人越窮越鬥,越鬥越窮?就是因為資源太少。
風險共擔
用一條鐵鏈子把甲和乙兩輛車連在一起。如果你坑了我,我掉下山去,你也會跟我一起掉下去。
風險共擔
可以造就信任,隻要我相信如果你不合作就會和我遭受一樣的損失,那麼我就會相信你不會背叛合作。
交換軟肋
把甲的兒子擱乙車上,乙的兒子擱甲車上,隻要你怕自己兒子死,我就不怕死。這一方法古人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