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東升
今年4月,比亞迪召開臨時股東大會,批準了出售電子部品件有限公司100%股權的議案。電子部品件公司的主要產品是液晶顯示模組,被出售部分2014年的營收相當於上市公司總營收的0.6%,盡管不是什麼“賴以起家的電池業務”,但也算比亞迪旗下比較優質的資產。
比亞迪為何在這個時候選擇出售資產?這不禁讓人想到2014年比亞迪在市場中的疲軟表現。傳統汽車銷量下滑,新能源業務雖然不斷發力,看似一片繁榮的光環下,增長卻又不及預期。
新能源緩慢爬坡
今年4月的上海車展,H7.2展館中的比亞迪展台上,展出了e6、商、秦、唐、宋、元等清一色的新能源汽車。這一舉措惹人關注,並引發了諸多的猜想,紛紛猜測這家在新能源領域技術一直領先的自主品牌,戰略規劃正在發生重大改變,將傳統燃油車邊緣化。
2014年我國新能源車總銷量約為7.48萬輛,是2013年銷量的3.2倍,其中比亞迪銷量約2萬輛,占據27.9%的市場份額。其中被視為“爆款”的秦銷量為1.47萬輛,秦以0~100km/h加速5.9秒的成績,遠遠超過了高爾夫GTI和福克斯ST等,從麵市之初便備受關注。2014年秦1.47萬輛的銷售大約給比亞迪帶來了30億元的營收,雖然沒有達到預期,卻也是讓比亞迪嚐到了甜頭。
4月比亞迪新能源車銷量為3646輛,秦則達到了2625
輛。但秦受限於電池產能,積壓了較多的訂單。比亞迪也正在提高其產量,照計劃到6月,每月會有3500輛的生產量,交車壓力便會相對減少。
但事實上,秦的銷售成績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各級政府補貼的結果,尤其是一些限購的城市。另一方麵,由於消費者的認知有所改變,民眾對於環境問題的認知也開始覺醒。
根據乘聯會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9大自主品牌累計銷售新能源乘用車1.87萬輛,其中比亞迪以7418輛高居榜首,占總銷量近四成。相比去年全年的2萬輛總銷量,比亞迪的新能源汽車第一季度已經完成了去年的38%。加之年內將上市的商、宋和元,比亞迪新能源汽車實現去年兩倍的銷量應該問題不大。
而在秦之前,純電動的e6是比亞迪最重要的新能源車型,但30萬元上下的昂貴售價讓個人消費者難以接受,e6進而轉戰出租車市場。在今年1月“首屆迪粉大會”上,比亞迪商用車銷售事業部總經理王傑介紹,2014年比亞迪共銷售3560輛e6。
一方麵新能源車進展並不如預期,另一邊四部委又聯合公布了2016~2020年新能源汽車補貼辦法,新政策大幅調低了新能源汽車的補貼額度。從長遠角度來看,補貼的縮水,在一定程度上逼迫車企不能過度依賴政策,對減少“地方保護主義”也將起到積極作用。同時,新政策對於產品技術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傾向於鼓勵推行長續航裏程的車型,且續航裏程越長,補貼越多。政策倒逼技術改革,讓整個產業鏈的成本控製能力和技術水平都麵臨挑戰,甚至能夠引起“馬太效應”。這對於像比亞迪這樣新能源技術有著先發優勢的車企而言,反而是個機遇。
總體來講,比亞迪的新能源汽車正在實現逐步增長,雖然步伐較緩慢,但隨著今年上市的幾款插電混合動力車型,新能源汽車的毛利率已經達到40%,而傳統汽車領域的毛利不足30%,這給了比亞迪發展新能源汽車更大的信心。
SUV拯救傳統車
2014年,中國汽車銷量第一的上汽集團銷售量達558.4萬輛,長城、奇瑞、江淮三大自主品牌進入前十,分別位列第八至第十名。沒能進入“十強”,意味著比亞迪掉出了中國汽車第一陣營的行列。這樣的成績和王傳福八年前喊出的“2015年比亞迪要做中國第一”相去甚遠。
所以比亞迪並不像外界所猜測的那樣專攻新能源,放棄傳統能源汽車。相反,新能源尚處在緩慢爬坡階段,傳統能源汽車則更不敢丟。
2014年,比亞迪市場表現並不算好,全年銷量為43.5萬輛,同比下降13.26%,在自主品牌中排名也下降一位至第四名。其中銷量前五名的車型分別為F3、S6、速銳、L3、F0。從數據上看,這幾款車型相比之前也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尤其是F3,這款當年的銷量王,在最輝煌的2009年甚至達到29萬輛的年銷量。隨著這個級別的車型市場競爭愈來愈激烈,加之F3車型較老,銷量下滑已是在所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