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有受尊重的願望,而你要實現這種願望,必先滿足別人的願望;別人感謝你的尊重才以尊重回報於你。這也可視為一種“投桃報李”。
有人說,要想讓別人相信你是對的,並按照你的意見行事,首先需要人們尊重你,否則你就無法獲得成功。可如果你不能設身處地站在一定的高度,找到別人的興奮點、熱點,又怎麼可能讓對方尊重你呢?
尊重別人是一門藝術,更是在我們日常生活小事中一點一滴行為的組合,它反映在我們的思想中,卻體現在我們的行動中。
(1)記住別人的名字
一位紐約大學的教授早在《影響力的本質》一書出版前數年,就出版發行了一本《加強記憶麵孔及姓名》的書,具體歸納提出了記憶姓名的價值:
“希望該書能幫助更多的人引起他們的興趣。商業人士和專業人士在直接與人交往時,倘若能稱呼對方的姓名,就能獲得較友善的反應。若能以一種較軟性的、活潑的語調,如‘某某先生’來取代諸如‘喂!那邊的’此類命令方式或商業口吻,便能取得較佳的合作態度。社會工作者、教師、團體領袖們發現,他們若能記得身旁人們的姓名,則在引發人們的情感時具有強烈的影響力。剛剛參與社交活動及初入社會的年輕人發現,記得別人的姓名相當有用,有助於增加與人相處時的自信和自在。
時至今日,理由仍然相同,當你歡迎某人而不記得他的姓名時,誰不感到尷尬?誰不會因為無法記得會上或社交場所中與會者姓名而感到不自在呢?”
美國成功學家戴爾·卡耐基於1926年首次撰寫改善姓名記憶能力的文章時,記載了三則有關記憶的自然法則——印象、反複及聯係。卡耐基的書中多次提到了記住別人名字的重要性和記憶的技巧。
(2)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
在日本有家電視台,每周設有一次關於人生問題講座的節目,據說收視率要比其他同時段的節目高出許多。
收視率之所以偏高,當然有許多原因。不過,最主要的還是因為節目中巧妙的問答使人百看不厭。大多數有疑難問題而上電視請教的觀眾朋友,在開始時多會對解答者所作的各種忠告提出反對意見或辯解,並且顯得十分不情願接受對方所言。但久而久之,不自覺地對解答者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會頻頻頷首稱是。見了這些畫麵,真是比在電影院中觀賞一部電影的感受還要深。
凡電視台主持人或回答者,無不是通過精挑細選才產生出來的,所以光是聽聽他們的說服方式就獲益不少。
對於不易說服的人,最好的辦法就是要使對方認為你也與他站在同一立場。通常出現在探討有關人生問題的電視節目中的觀眾朋友,離婚女子占多數。此時,負責解答疑難者說的一句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