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正在成為全球汽車業的新焦點。
2012年,俄羅斯汽車市場銷量達293.5萬輛,同比增長10.69%,在整個飽受債務危機的歐洲市場中脫穎而出,成為僅次於德國的歐洲第二大單一汽車市場。這也是自2009年開始,俄羅斯市場連續第三年取得超過兩位數的增長。
不同於其他新興市場,俄羅斯本國的汽車業最早可以追溯到1896年,發明家亞科夫列夫和弗列澤製造了俄羅斯第一輛裝配內燃機的汽車。並且,俄羅斯汽車業還曾經曆過兩個輝煌的發展時期。
第一次輝煌開始於1929年。
這一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經濟危機,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生產下降了l/3,貿易額減少了2/3。其中,美國和德國的受破壞程度最大。
當時的蘇聯政府利用這個機會與美國福特汽車達成協議,用大量黃金從福特汽車手中買下了位於伊利湖支流盧吉河邊的一個完整汽車廠的全套圖紙和生產設備以及部分產品圖紙,並承諾在五年內進口福特汽車的全套零部件在國內組裝生產。
這個工廠包括煉鋼、軋鋼、輪胎、玻璃以及汽車各大總成專業廠,蘇聯以此為基礎在伏爾加河畔建成了著名的高爾基汽車廠。
同時,作為協議的一部分,從1929年到1934年,蘇聯每年派遣50名專家或實習生到福特汽車的美國工廠進行學習。
1934年,蘇聯政府又從歐洲和美國引入先進的生產設備和技術,在沙皇時期的阿莫汽車修配廠的基礎上擴建了斯大林汽車廠。
俄羅斯以此奠定了汽車業的基礎。
1937年,蘇聯的汽車產量已達20萬輛,位居世界第四。
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伴隨著軍工產業的大發展,以及蘇聯先後建成的烏裏揚諾夫、烏拉爾和明斯克等汽車廠,蘇聯汽車產量達50萬輛。
俄羅斯自主生產的伏爾加汽車更在1958年的布魯塞爾國際工業展商奪得最高獎項,這款被稱做"車輪上的坦克"的汽車產品出口到多達75個國家,成為“蘇聯汽車工業的驕傲”和“社會主義的高級汽車”。中國汽車工業的誕生也與俄羅斯汽車業在這一時期的繁榮緊密相連。1953年,在斯大林汽車廠的支持下,中國第一汽車製造廠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