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中國國情及發展循環經濟的必要性(1 / 2)

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人類在反思以往經濟增長方式和發展道路後,麵對緩解日益緊迫的人口資源矛盾而做出的正確選擇。

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生態脆弱的發展中大國。隨著經濟快速增長和人口不斷增加,努力緩解資源不足的矛盾,不斷改善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成為十分緊迫的任務。

國際經驗表明,從低收入國家步入中低收入國家的行列,對任何國家的成長來說都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曆史階段。它既是一個“黃金發展時期”,又是一個“矛盾凸顯時期”。特別是隨著經濟快速增長和人口不斷增加,水、土地、能源、礦產等資源不足的矛盾會越來越突出,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形勢日益嚴峻。麵對這種情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就顯得尤為重要、尤為迫切。

一、我國資源、能源匱乏,發展循環經濟是必然的選擇

我國資源稟賦較差,總量雖然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目前,我國人均淡水資源量僅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人均耕地隻有1.43畝,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森林占有麵積為1.9畝,僅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5,人均森林蓄積量9.048m3,僅為世界人均蓄積量的1/8;45種主要礦產資源人均年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石油、天然氣、鐵礦石、銅和鋁土礦等重要礦產資源人均儲量,分別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1%、4.5%、42%、18%和7.3%。國內資源供給不足,重要資源對外依存度不斷上升。2003年約50%的鐵礦石和氧化鋁、60%的銅資源、34%的原油依賴進口。2004年1~8月,石油淨進口量高達7600萬t,對外依存度上升到40%。與此同時,一些主要礦產資源的開采難度越來越大,開采成本增加,供給形勢相當嚴峻。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用能源消費翻一番支持了GDP翻兩番。到2020年,要再實現GDP翻兩番,即便是按能源再翻一番考慮,要保障能源供給也有很大的困難。21世紀頭20年,我國鋼鐵、有色金屬、石油石化、水泥等高耗能產品的需求量將繼續增加,汽車和家用電器大量進入家庭。與此相適應,資源消費會進一步增長。以能源為例,初步測算,在考慮大力節約能源、優化經濟結構的前提下,到2020年,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也要達到30億t標準煤。僅從滿足國內煤炭需求來看,就麵臨精查儲量不足、生產能力不足、運輸能力不足和環境容量不足四大壓力。盡管我們可以利用國外資源來彌補國內資源的短缺,但還必須看到,大量進口海外資源,也存在一些難以回避的風險。全球資源的有限性決定了進口需求不是可以無限得到滿足的,大量進口存在市場和價格風險,運輸能力的製約以及進口安全保障等問題的製約。

加快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和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增長,資源消費的增加是難以避免的。但如果繼續沿襲傳統的發展模式,以資源的大量消耗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是難以為繼的。2003年下半年以來,煤電油運的持續緊張就充分表明了這一點。為了減輕經濟增長對資源供給的壓力,必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研究表明,如果采取強化節能的措施,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到2020年使萬元GDP能耗由2002年的2.68t標準煤降低到1.54t標準煤,那麼能源消費總量就能控製在30億t標準煤。再比如,預計到2015年,我國木材供需缺口達1.4億~1.5億m3,如果木材綜合利用率提高10個百分點,就可彌補供需缺口的30%。到2020年我國再生鋁比重如果能從目前的21%左右提高到60%,就可替代3640萬t的鋁礦石需求,節電1365億kWh,節水9100萬m3。由此可見,發展循環經濟是緩解資源製約矛盾、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二、環境汙染嚴重,發展循環經濟是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

當前,我國生態環境總體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環境汙染狀況日益嚴重。一是水環境每況愈下,大量未經處理或不達標的廢水直接排入江河湖庫。飲用水安全受到威脅,生態用水匱乏。二是大氣環境不容樂觀。2003年全國煙塵排放總量近1000萬t;二氧化硫排放量為2159萬t,居世界第一位,大大超過環境容量。全國酸雨麵積已占國土麵積的1/3。三是固體廢棄物汙染日益突出。2003年全國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量1941萬t,廢棄塑料包裝物達150萬t,每年廢棄在環境中的塑料袋約60億~70億個,一次性塑料餐具6.2億多隻,廢農膜675萬m3;加上汽車用塑料、電子電器及家電配套塑料廢棄物達1400萬t,其中有3000t的危險廢物未經任何處置排入環境,危害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四是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低,二次汙染嚴重。2002年,全國660個建製市生活垃圾產生量達1.36億t,集中處理率為54%,仍有6200萬t未經任何處理。監測結果表明,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不足20%。此外,農村畜禽糞便、水產養殖汙染,農藥、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使農村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直接威脅到農產品質量安全;生態環境惡化,草地退化、水土流失、森林生態係統質量下降、生物多樣性銳減,生態安全受到嚴重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