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2月31日國家環保總局印發)
循環經濟示範區(以下簡稱示範區)是一種以汙染預防為出發點,以物質循環流動為特征,以社會、經濟、環境可持續發展為最終目標的示範區域。它運用生態學規律把區域內的社會經濟活動組織成若幹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流程,在生產和消費的源頭努力控製廢棄物的產生,對可利用的產品和廢物循環利用,對最終不能利用的產品進行合理處理處置,實現物質生產、消費的“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最大限度地高效利用資源和能源,減少汙染物排放,促進環境與經濟的和諧發展。
一、示範區的基本特征
示範區比生態工業園區的內容更豐富,影響更廣泛。其主要特征如下:
1.示範區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區,把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生態設計和可持續消費融為一體,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多贏”。
2.示範區需要以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整和法律製度的重建作為保障。
3.示範區具體活動主要集中在企業層麵實施清潔生產和資源循環利用;區域層麵建立共生企業間或產業間的生態工業網絡;以及社會層麵建立廢物回收和再利用體係。
4.示範區強調在區域和社會層麵上的一、二、三產間的物質循環和流動。
二、示範區規劃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1.指導思想
從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將發展循環經濟與發揮區域比較優勢、提高市場競爭力相結合,與引進高新技術、提高經濟增長質量相結合,與區域改造和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與生態保護和區域環境綜合整治相結合,促進社會經濟的生產和消費模式的根本轉變。
2.基本原則
示範區的規劃和建立遵循“減量、再用、循環”為內容的行為原則(即3R原則)。
(1)減量原則。要求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流程的物質量,即用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滿足既定的生產或消費需求,在經濟活動的源頭就做到節約資源和減少汙染。在生產中,常要求產品體積小型化和產品重量輕型化,產品包裝追求簡單樸實而不是豪華浪費;在生活中,減少人們對物品的過度需求,從而達到減少廢棄物排放的目的。
(2)再用原則。要求產品和包裝能夠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在生產中,常要求製造商使用標準尺寸進行設計,以便於更換部件而不必更換整個產品,同時鼓勵發展再製造產業;在生活中,鼓勵人們購買能夠重複使用的物品、飲料瓶和包裝物。
(3)循環原則。要求生產出來的產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後能重新變成可以利用的資源而不是無用的垃圾。物質循環通常有兩種方式,一是資源循環利用後形成與原來相同的產品,二是資源循環利用後形成不同的新產品。循環原則要求消費者和生產者購買循環物質比例大的產品,以使循環經濟的整個過程實現閉合。
以上原則中,減量原則屬於輸入端方法,旨在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過程的物質量;再利用原則屬於過程性方法,目的是提高產品和服務的利用效率;再循環原則是輸出端方法,通過把廢物再次變成資源以減少末端處理負荷。
“3R”原則重要性是不一樣的。循環經濟的根本目標是要求在經濟過程中係統地避免和減少廢物,再利用和再循環都應建立在對經濟過程進行了充分的資源削減的基礎之上。
三、示範區的規劃步驟
示範區規劃可分為以下幾個步驟進行:
1.組建規劃隊伍:建立規劃隊伍,包括領導機構和技術機構。
2.現狀調研:主要調查和分析當地自然條件、社會經濟背景、主要的環境問題;分析現有經濟運行模式的特點、主要存在問題。
3.建設目標確定:針對示範區建設的指標體係(見後文)中各類指標,提出循環經濟建設的總體目標和具體目標,目標應盡可能量化和易於考核。
4.方案設計:包括總體框架設計、產業發展規劃(包括生態工業、生態農業、循環型服務業、循環再生產業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生態景觀建設規劃、重點實施項目篩選、項目詳細規劃、法律法規製訂、支持係統設計。
5.投資和效益分析:包括示範區建設的投資預算,社會、經濟、環境效益分析。
四、示範區的硬件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