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把老子所說的原理,推演出來,成書十三篇,就成為千古言兵之祖。孫子曰:“卑而驕之”。又曰:“少則逃之,不若則避之。”又曰:“不可勝者守也”。又曰:“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又曰:“投之無所往,死且不北。”又曰:“兵士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不得已則鬥。”又曰:“投之無所往,請劇之勇也。”又曰:“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帥與之深入諸侯之地,而發其機,若驅群羊,驅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聚三軍之眾,投之於險,此將軍之事也。”又曰:“死地吾將示之以不活。”又曰:“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又曰:“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凡此種種,我們拿來與老子所說的對照參觀,其方法完全是相同的,都是初時收斂,後來爆發,孫子曰:“將軍之事靜以幽”。靜字是老子書上所常用,幽字是老子書上玄字杳字冥字,合並而成的,足知孫子之學,淵源於老子。所異者:老子用兵,以慈為主,出於自衛,出於不得已,被敵人逼迫,不得不戰,戰則必勝;孫子則出於權謀,故意把兵士陷之死地,以激戰勝之功,把老子“以奇用兵”的奇字,發揮盡致。開始凡是一種學說,發生出來的支派,都有這種現象,即是把最初之說,引而申之,擴而大之,唯其如此,所以獨成一派。老子的清靜無為,連兵事上都用得著,世間何事用不著。因為老子窺見了宇宙的真理,所以他的學說,無施不可。
(八)史記老莊申韓同傳之原因
韓非主道篇曰:“虛靜以待令”。又曰:“明君無為於上”。這虛靜無為四字,是老子根本學說,韓非明明白白提出,足見他淵源所自。其書曰:“若水之流,若船之浮,守自然之道,行無窮之令。”又曰:“不逆天理,不傷情性,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難知,不引繩之外,不推繩之內,不急法之外,不緩法之內,守成理,因自然,禍福生於道德,而不出於愛惡”。可見他製定的法律,總是本於自然之理,從天理人情中斟酌而出,並不強人以所難。他說:“明主立可為之賞,設可避之鬥,故賢者勸賞,而不肖者少罪。”可見他所懸的賞,隻要能夠努力,人人都可獲得,所定的罰,隻要能夠注意,人人都可避免。又曰:“明君之行賞也,曖乎如時雨,百姓利其澤,其行罰也,畏乎若雷霆,神聖不能解也,誠有功則雖疏賤必賞,誠有過則雖嬖而必誅。”事事順法律而行,無一毫私見。他用法的結果是:“因道全法,君子樂而大奸止,淡然閑靜,因天命,持大體,上下交順,以道為舍。”這是歸於無為而止。
老子講虛靜,講無為;韓非也是講虛靜,講無為。黃老之術,發展出來,即為申韓,申韓之術,收斂起來,即為黃老,二者原是一貫。史遷把老莊申韓同列一傳,即是這個道理。後人不知此理,反痛詆史遷,以為韓非與李耳同傳,不倫不類。試思史遷父子,都是深通黃老的人,他論大道則先黃老,難道對於老氏學派,還會談外行話嗎?不過韓非之學,雖是淵源於老子,也是引而申之,擴而大之,獨成一派。老子曰:“我無為而民自化。”韓非曰:“明君無為於上,群臣竦懼乎下。”同是無為二字,在老子口中,何等恬適,一出韓非之口,而凜然可畏,唯其如此,所以才獨立成派。
莊子與韓非,同是崇奉老子,一出世,一入世,途徑絕端相反,而皆本之於無為。莊子事事放任,猶可謂之無為,韓非事事幹涉,怎麼可謂之無為呢?莊子是順應自然做去,毫不參加自己的意見,所以謂之無為。韓非是順應自然,製出一個法律,我即依著法律實行,絲毫不出入,也是不參加自己的意見,故韓非之學說歸於無為,因為他執行法律時,莫得絲毫通融,不像儒家有議親議貴這類辦法,所以就蒙刻薄寡恩之名了。
韓非說:“故設柙非所以備鼠也,所以使怯弱能服虎也。”可見他立法是持大體,並不苟細。漢高祖用講黃老的張良為謀臣,入關之初,“除秦苛法,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苛法”是捕鼠之物,把他除去,自是黃老舉動;“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是設柙股虎,用的是申韓手段。我們從此等地方考察,黃老與申韓,有何衝突?
(九)老子與其他諸子
道流而為德,德流而為仁,仁流而為義,義流而為禮,禮流而為刑,刑流而為兵。道德居首,兵刑居末。孫子言兵,韓非言刑,而其源者出於老子。我們如果知道:兵刑與道德相通,即知諸子之學無不與老子相通了。老子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孔子溫良恭儉讓,儉字與老子同,讓即老子之不敢為天下先,孔子嚐言仁,即是老子之慈,足見儒家與老子相通。墨子之兼愛,即是老子之慈,墨子之節用,即是老子之儉。老子曰:“用兵有言,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又曰:“以守則固”。墨子非攻而善守,足見其與老子相通。戰國的縱橫家,首推蘇秦,他讀的書,是陰符,揣摩期年,然後才出而遊說,古陰符不傳,他是道家之書,大約是與老子相類。老子曰:“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老子此語,是以一個平字立論。蘇秦說六國,每用“寧為雞口,無為牛後”一類話,激動人不平之氣,暗中藏得有天道張弓的原理,與自然之理相合,所以蘇秦的說法,能夠披靡一世。老子所說:“欲取姑予”等語,為後世陰謀家所祖,他如楊朱莊列關尹諸人,直接承繼老子之學,更不待說,周秦諸子之學,即使不盡出於老子,也可說老子之學,與諸子不相抵觸,既不抵觸,也就可以相通。後世講神仙,講符籙等等,俱托始於老子,更足知老子與百家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