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以兒童立場來追問(1 / 3)

以兒童立場來追問

課程與教學

作者:沈穎潔

當今的幼兒園課程大多以“主題”的形式來展開,然而相同主題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幼兒園,在不同專業素養的教師的“隨性演繹”下,呈現出截然不同的主題版本,課程實施中對孩子發揮的影響也截然不同。於是,如何提高“主題實施的有效性”成為各園課程管理的關注熱點。

筆者對目前幼兒園的主題實施現狀進行審視,不難發現依舊存在一些問題。

一、幼兒園主題實施的現狀

1. 貌似“經驗整合”,實則學科拚湊

兒童所經曆的生活和所獲取的經驗是整合多元的,因此呈現給孩子的課程形態也應該是整合多元的。然而,現實的做法中,主題更像是一個單元下相關信息的組合拚湊,孩子獲得的是彼此割裂的認知信息和零散體驗。

2. 貌似“分工合作”,實則任務攤派

在主題教學中,往往需要兩位教師相互銜接補充,共同承擔主題活動的推進任務,共同商討課程的優化;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兩位教師之間的分工合作非常有限。如何互為鋪墊,遷移延伸?這些問題教師們鮮有思考,以致於主題中各內容之間的關聯性、序列性根本無暇顧及。

3. 貌似“彈性取舍”,實則簡化壓縮

課程的有效執行要求教師基於專家編製的課程方案,進行園本化、班本化的調整,以適應本班幼兒的實際需求。但是現實中的許多教師往往會從教師本位出發,尋找操作簡便的、便於組織管理的內容,隨意地替換教學內容,簡化教育組織形式。這一係列簡化、壓縮的課程執行過程,剝奪了孩子的體驗、探究、交往的學習過程,降低了課程的有效性。

4. 貌似“鑽研教法”,實則不究價值

教研活動為課程實施的有效性提供了專業保障,教研組應該針對課程實施中的問題及時組織研討。但在實際操作中,很多教師將研討的重心聚焦在教學策略與形式的優化上,缺乏對教學價值的追問。不追問課程價值的“盲目鑽研”隻會將教師引入隻關注教學技術而忽略課程價值的誤區。

為此我們提出在幼兒園開展“本源性主題審議”,旨在幫助教師從教育最根本的出發點去研讀、審視主題課程方案,為課程的有效實施尋找依據。

二、本源性主題審議的特征

為了區別於一般意義上的“主題審議”(目前很多幼兒園的主題審議是從“集體備課”這一教研形式簡單推演下來的),本文中所研究的“本源性主題審議”更強調其審議的價值判斷立場——兒童立場。帶著本源性的思考去“處理教材”就需要教師從教育最根本的出發點和歸結點去研讀、審視課程方案,為課程的有效實施尋找依據,而這一出發點和歸結點即兒童的發展。因此“研讀”“審視”的立場應有別於原有的“教師立場”,而是不斷地基於“兒童立場”來追問,以兒童的眼光去觀察學習素材,以兒童的心理去揣摩學習素材,以兒童的語言去解讀學習素材,以兒童的經驗去處理學習素材。

三、本源性主題審議的操作要素

1. 本源性審議要基於對教材教參的充分研讀

幼兒園的課程是由課程理論專家、教學專家共同精心編製成的課程方案。通過對教材教參的充分研讀,可以幫助教師獲得相對優質有效的課程實施建議。倡導教師深入研讀教材教參既是保障課程規範性執行的有效性措施,又是開展課程園本化實施的基礎性工作。

2. 本源性審議要基於對主題方案的理性審議

目前的幼兒園課程大多以主題形態呈現,眾多的主題實施方案,更像是豐富多元的資源庫,需要教師加以選擇取舍、整合優化。倡導教師理性審議主題方案既是從文本到實踐必經的轉化通道,又是教師融入個體實踐智慧,參與課程開發的有效嚐試。

四、本源性主題審議的實施流程要點